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暗黑大宋-第2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江东许多官员纷纷反对,正好他胞弟沈括客居在他哪里,写了《万春圩图记》与《圩田五说》。最后朝廷同意。

三人从周边八县征调了一万四千名民夫,用了八十余天,修起了一座大圩,得田一千两百七十顷,也拉开了中国历史筑大圩的帷幕。不过还没有真正开始,真正开始要等王安石来……

所以当时高兴了一下,甚至宋仁宗亲自命名为万春圩,然后大家便忘记了。

韩琦说道:“将万春圩的所有存档一起找来。”

堂吏下去找存档。

韩琦又问:“王巨,你去过江南?”

“韩公,下官何时去过江南,甚至连万春圩也没有听说过。”

韩琦当场傻了,大半天才问:“那你如何知道?”

“下官在华池县,看到了许多地图,对照地势,岂能不知?难道韩公看不出来吗?”

“我,我……”韩琦差一点噎死。

堂吏将相关的存档一起找了出来,包括沈括写的那两篇文章,以及相关的奏折。不过可能沈氏兄弟也吵怕了,筑起万春圩后,便没有再提及筑圩一事。

然而江东有多少湖荡子。

“江东圩,江东圩,”韩琦喃喃一声,又问道:“那么如何治黄河。”

但这一回他态度变得慎重多了。

“韩公,下官也侥幸听闻了朝廷一些有关治河的策子,却以为皆不妥。开国时黄河之道还是东汉王景治河之道,这条河道王景当时选择得很巧妙,因此八百年未出大事。不过上游水土破坏得都很严重了,例如昔日水草丰美的大非川,现在连人都不能居住生存了。再如贺兰山到居延海的古道,这条道也快渐渐消失了。所以黄河泥沙越来越多,这么多年积累下来,黄河成了悬河,唐朝危机不重,但到了我朝悬河之势更明显,因此河灾不断。但为何多从孟州到郓州这一段发作?再从郓州往下看,哪里多是山区,只有这一段是平原地带,悬河之势最为明显,因此多从这一段发作。”

“你意思是想重新修一条河道?”

“那不大可能,两边有多少崇山峻岭哪,韩公,我只顺着现在无为而治往下推理。现在黄河分成两股河入海。南股那一河乃是王景治河前的黄河旧道,又浅又窄,不久就会被河沙湮灭了,所有河水会顺着北股河入海。但北股河道泄水有限,于是又开始大肆泛滥成灾。且不说那些湖泊消失后的军事意义,就说继续泛滥成灾后的后果,河水在泛滥,泥沙在继续沉淀,不久后低洼的河北地形迅速也被抬高了。河水又不得泄,它又会自己找去路,往哪里找?只有一条路可去,那便是光武年间的那次缺口之故道,下淮河,自海州入海。甚至将淮河也抬高,加上淮河本身的水位,整个肥沃的江淮地区,重新会被洪水所困。然后继续南下,从扬州下长江。”

王巨说得轻巧,可大家脸色一起变得不大好看。

如果那样,宋朝就悲催了,甚至整个江淮与河北都不得安宁。

王巨又说道:“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我与章质夫交谈时,曾说过,放水淀淤肥田,这是指河水处于平缓状态,淤泥才会沉淀下来。但到了泛滥成灾之时,却不是这样,那个水是在流动的,沉淀下来的只是沙子,淤泥则随着汛水继续向下游狂奔。不仅如此,还将河南河北地面上这点薄土刮走,不用多久整个中原会成为一片若大的盐碱地。我朝又定都于东京,那时候才是一场大灾难降临于大宋上空。”

这是一种假设,前提是宋朝继续不作为,二是宋朝能继续立国三百年四百年。

然而韩琦等人会想到几十年后北宋就会灭亡吗?

事实在史上黄河没有害到宋朝,却害到了金国。将金人弄苦逼了。

“那你的策子是……”

“一种是空想之谈,从吐蕃上面就开始治理,禁止砍伐,禁止游牧,大肆载树造林,使黄河河沙比例下降,但这是不大可能的。一种是比较现实的办法。以前诸公的策略都不能采用,分为两段,一是从三门峡开始,直到郓州,于河边广建月堤与缕堤。”

王巨说着,又掏出两张图纸。

“它们的作用就是束水冲沙,积沙最严重的时候不是在汛季,那时水流量快,不是积沙,而是在刮沙,将沙子顺着河水往入海处带。积沙的时季是在秋末到春初这段时光,水流量小,水流平缓,因此河沙迅速沉淀。故下官设计了这两种堤,在黄河的外面广建这两种堤,实际它与水中坝原理是一样的。河水汛季,淹过缕堤与月堤,继续向大海奔涌,但河水枯季时,这些堤坝露出水面,便将河水束起,束得狭小,让河水流动的速度变得更快,继续带动泥沙泄向大海。”

“似乎真有道理,”欧阳修眼睛放起光。

为什么当时六塔河他上书,朝廷没有采纳,说得是不错,可贾昌朝的办法不是办法,丁度不作为也不对,文富二人六塔河更不行,那么用什么策略呢?东不行,西不行,你也没有办法,难道继续扯皮?于是就当欧阳修的上书是放屁了。

正是这次六塔河,欧阳修与文富二人走得远了,最后与韩琦越走越近。

但从内心来讲,他也想解决黄河这个麻烦。

“欧阳公,这是下官的一家之言,说出来不过是一个抛砖引玉。”

“继续往下说,过了郓州怎么办?”

“过了郓州,不能走宋初的故道了,也不能走现在的那条古故道。然而却有一条新道,那便是济水,若是选址得当,只要挖一条三四十里的新运河,黄河之水便能注入济水。这个工程不会太大,但必须重新加固济水两岸河堤,济水本身也要浚通浚深。济水之水来自五丈河,来自梁山泊,水量大,河水也比较清澈,只要黄河注入了济水,济水继续会对河沙进行冲击,黄河之患便可以解决了一大半,至少三四百年没有大害。”

“这个工程量可不小。”吕公弼说道。

王巨不认识他,因此说道:“此公,这可是治河唉,难道画画图纸就将河治好了?就象王景那次治河,几乎是生生挖出了几百里的新河段,岂不是比这个工程量更大?”

曾公亮叹了一口气道:“国家这几年灾害连连,财政困窘。”

王巨实际说得也不算多,这一画几乎将宋朝一半地方都画出来,但只说的草案,并没有说细节。不过就是这个草案,已经足够惊艳了。特别是这个治策之策。

然而朝廷那有财政来治河哦。

王巨正等着他这句话:“曾公,重新郑国渠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给下官足够的支持,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下官可以做到。但没有充足的财力,让下官如何重修郑国渠?”

但王巨心里在说,韩琦让我来重修郑国渠,可钱在哪里,我也不傻,天知道这下去一修,会闹出什么妖蛾子。可问题在于,这个坑,王巨真心很想很想往下跳啊……

第二九一章一扇窗

为什么王巨想往下跳呢,第一个做得好,就成功“转型”了,即便以后再上战场,也是一个文臣。

第二别人不知道,但他知道,后面陕西战斗有的打,从延州打到绥州,从绥州打到庆州,从庆州再打到熙河。若是有一个三白渠做后台,这个粮草压力会减轻一半。

第三眼下还有一个机会,那就是庆州五千名战俘,正好李谅祚死了,自己将五千名战俘拉到工地上,那全部是好劳力,免费的劳力,再搭配一些厢兵,保捷军与百姓,劳力就解决了,并且不会太扰民。

第四个就是几个重要的官员,想修这个郑国渠,也就是三白渠,必须要与永兴军、泾原与环庆路三个大佬打交道。环庆路是蔡挺,那绝对没有问题的。

泾原路是郭逵,这是一个很贪功的人,不知道是什么脾气,但想来听到重新三白渠,相信会很喜欢。

王元举悲催了,于是朝廷让钱明逸下去担任知永兴军,就是那个假太子生生喝起来的开封府尹,这个人比较软,而且心机少。但对王巨反而是好事,容易打交道,不怕软,就怕硬,不怕心机少,就怕心机多,若是司马光担任知永兴军,那悲催了,似乎司马光未来还真担任过此职。

此外就是陕西转运使,薛向惹了官司,一度贬官,后来陕西困难重重,又调回去担任陕西转运副使,现在重新转正,

有这个能臣负责物资调度,不会形成太多的浪费。

最后就是火药,自己改进了火药,虽是黑火药,但可以减少一些工程中的难度。

因此明知是坑,但王巨很想很想往下跳。

如果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却将三白渠修好了,那也证明了自己能力。

但王巨也不傻,能跳则跳,若真是火坑,那可不能跳。

所以说了这么多,不仅让大家看到他的“才华”,也是替自己找一条可进可退的路子。

“你估计得需多少钱帛?”说实话,这个韩琦还真有些心动。无他故,李谅祚死了。

这一死,陕西边境能和平两年时光,这个和平很重要的,特别是劳力。一旦大战来临,必须往前方运送物资,就比如刚刚的大顺城之战,蔡挺虽说俺花的钱不多,但同样动用了许多民夫与厢兵,这还算是战事来得快,结束得快,若是拉锯战打下去,消耗的物资会更多,那时候想修,也抽不出劳力了,否则就会雪上加霜。

“韩公,下官现在是纸上谈兵,未下去看,岂能知道,不过下官想,最少得需三四百万缗钱帛吧。”

“王巨,陕西一亩上田你知道市值多少钱吗?”司马光在边上说道。

“司马公,是不错,若是按田价计算,这个造价都能赶上市值了。但是陕西地价不高,主要是战乱不休,比如现在,朝廷说陕西有兵四十六万,十几万禁兵,十几万保捷蕃落,近十万厢兵,十几万义勇,还有没有编入进去的强人壮马。实际还不止,还有十几万衙前差役盐户。还能余下多少丁壮?所以总体来说,地广人稀。但这个地多是山区的瘦地,瘦地拖累了肥田。实际真正上等的肥田又有几何?因此陕西一直缺粮,特别是旱灾到来之时,都能让百姓来中原就食。若是这时候爆发战事,那会是什么样的后果?有的价值不能从纸面上计算的。”

司马光也没有作声了。

一是王巨说得有理,二是财政乃是中书与三司的责任,管他何事。

“这个钱……”韩琦有些沉吟。

不要看这点钱,相比于宋朝每年庞大的收入真不算什么。而且这是大工程,王巨并没有多估算,但对于眼下的财政,还真是一个大麻烦。

王巨又说道:“还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郑国渠重修前与重修后,会分为三种耕地,一是良田,这些耕地本来就临近河边,不修郑国渠也是一等一的肥田。二是瘦田,有人耕种,可因为缺水,产量很低。三是荒地与荒田。肥田必须归原地主,那怕是瘦田同样还是归原地主,否则必然产生纠纷。但会有许多荒地与荒田,若是商议妥当,现在就派人提前将它们丈量出来。一分为三,一份用地换力,只要参与重建郑国渠的,渠成后,都可以分得一块地,用此节约一笔民夫的补贴。”

“此计甚妙,那余下的两份呢?”

“郑国渠涉及到永兴军、泾原路与环庆路,这三路都有大量厢兵与保捷兵士,也调派他们参与修建,然后仿照弓箭手田制度,将田分给他们,这是一等一的良田,那怕分得两千顷耕地,也能安置六千名厢兵保捷兵士以及他们的家属。”

“屯田制度?”韩琦又插了一问。

治平二年那个积欠可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