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切,英国政府也会新闻管制。
但同样,为时已晚。
真是万恶的新闻自由……
就在这个关于日本皇室的花边新闻持续发酵的同时,巴黎的上流社会也有一则传言在小范围传播。
据说阿尔及利亚的撒哈拉沙漠里发现了油田,如果想要大捞一笔的话,赶紧去黑天鹅城堡找新任外籍军团总司令秦合作,过期不候……
所有知道这个消息的人,都纷纷涌向布洛涅森林,但为时已晚,秦致远已经离开巴黎,如果想找秦致远的话,请劳驾前往阿尔及利亚。
还真有人去阿尔及利亚找秦致远,不过他们很难如愿,因为现在秦致远已经有了足够的合作伙伴,一般的“上流人士”已经失去了和秦致远合作的资格。
奥兰,秦致远和新任阿尔及利亚总督马克西姆·魏刚分道扬镳,秦致远前往位于西迪贝勒阿巴斯的外籍军团总部,马克西姆则是前往阿尔及尔接替总督职务。
其实这个职务由巴斯蒂安来做更加合适,但法国这段时间正处于战争之中,巴斯蒂安这样在战场上屡立战功的将军实在是脱不得身,雷蒙·普恩加莱就选择了马克西姆·魏刚。
毕竟在兰斯时,马克西姆·魏刚和秦致远合作的非常愉快,雷蒙想把这一合作模式推广到阿尔及利亚。
替换一名总督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当法国总统雷蒙·普恩加莱成为秦致远的合作伙伴时,这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
老雷诺则是已经前往突尼斯的加贝斯,他要在那里筹建一支建筑工人队伍,开始修建从加贝斯到牛巴库的石油管道。
牛巴库就是哈西迈斯欧德,经过老雷诺提醒,秦致远才意识到,哈西迈斯欧德因为还没有发现石油,那里现在是一望无际的沙漠,根本就没有什么名字,既然如此,老雷诺就把那里叫做:牛巴库。
巴库油田是目前全世界已知的最大的油田,既然在撒哈拉沙漠里发现的油田是一个超大油田,那么老雷诺就要把这里建设成为第二个巴库——新巴库。
美国人既然能在美国建立新的约克郡,那么法国人就能在北非建立新的巴库,这并非绝无可能。
在另一个时空中,哈西迈斯欧德油田是通过阿尔及利亚北部港口的石油管道向外输出石油,现在北非三国都是法国的殖民地,石油管道自然也就无所谓通向哪里,于是在秦致远的建议下,石油管道通向了距离新巴库最近的加贝斯。
秦致远这个建议其实是包藏祸心。
要知道在另一个世界,新巴库属于阿尔及利亚,但加贝斯属于突尼斯,这样一来,当万一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人的民族意识觉醒之后,想要争取独立时就会发现,他们之间在利益上有着巨大的分歧……
当然了,在这个世界,因为有巨大至不可或缺的利益存在,法国还会不会任由阿尔及利亚闹独立还要两说。
呃,需要说明的是,老雷诺和秦致远已经向法国政府购买了整个新巴库周围20万平方公里的沙漠,为此,老雷诺向法国政府支付了近2000万法郎,每平方公里大概100法郎……
真的就是这么便宜,实际上,如果那里没有石油,恐怕连一个生丁都不值,因为现在那里根本就是无人区,不会产生任何税收。
就算是法国政府知道这边土地下可能存在石油,法国政府也不会去探测。
别以为法国人傻,他们一点都不傻,探测石油所需要的费用,哪怕是国家来承担也会感觉肉疼,法国政府与其自己去大海捞针,不如一分钱不花只收取后期的赋税,这对于法国政府来说更加合算。
而对于秦致远来说,探测费用就不成问题,因为有相对精确的地理位置,只要找到地方往下钻探就行,并不会产生多少额外费用,或许新巴库将会成为全世界成本最低的油田。
目前的整个巴库地区,名义上都属于一家叫“联合石油”的石油公司。这家公司的大老板是秦致远和老雷诺,两个人加起来占据了超过七成股份,其余的三成股份分属于数十位大小股东。
这些股东包括时任法国总统的雷蒙·普恩加莱在内,剩下的都是目前法国的实权人物,或者是经济实力超常的有钱人,他们都拥有一部分公司股份。
这些股份当然都是付过钱的,只不过有的人付得多一些,有些人付得少一些。因为投资时间的不同,这些交易倒是也能经得起经济委员会的检查,其中的价格因素虽然引人侧目,但程序过程合法,找不到任何程序上的漏洞。
当然了,这些股份都属于不可转让类型,如果要转让,必须优先转让给秦致远和老雷诺,当秦致远和老雷诺不想购买时,股东们才能向外人出售手中的股份。
联合石油公司的董事长自然是秦致远,执行董事则是老雷诺,整个董事会有六个人组成,除了秦致远和老雷诺,其他四人都是股东们推举出来的代表,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股份都不超过百分之五,秦致远和老雷诺完全掌控联合石油公司的经营,其他股东只有分红权,对于经营则没有干涉的权利。
和老雷诺以及马克西姆分开之后,秦致远率领一个军官团乘坐通过轮船运抵奥兰港的汽车,前往西迪贝勒阿巴斯。
这个军官团即是秦致远的卫队,同时也是预备军官,他们之后将留在西迪贝勒阿巴斯,负责训练这里招收的士兵。
西迪贝勒阿巴斯外籍军团总部的上校让·马尔科到奥兰港迎接秦致远,在前往外籍军团总部的汽车上,马尔科上校向秦致远介绍了西迪贝勒阿巴斯的情况,直到此时,秦致远才对外籍军团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外籍军团中共有三个阿尔及利亚步兵团,同时还有一个由阿尔及利亚人和突尼斯人共同组成的步兵团,这四个团是外籍军团的主力部队。
外籍军团在法军的作战序列中,素来以作战勇猛悍不畏死而著称。这些外籍军团的士兵大多都来自阿尔及利亚的原住民,而并不是迁居到阿尔及利亚的欧洲人。
想想就能理解,欧洲人之所以迁居阿尔及利亚,原本就是为了躲避战乱,不想加入欧洲大陆上的纷争,他们自然不愿意重新加入军队,去为隔着地中海的法国流血牺牲。
而在四月份的春季攻势中,外籍军团中的士兵正处于斋月,他们一整天都不进食,自然就没有多大战斗力。
也直到此时,秦致远才知道,原来外籍军团中绝大多数都是白人,只有少量的黑人,这些黑人并不是从北非三国招募,而是从西非以及赤道非洲招募的。
黑人和北非三国的本地人,因为传统、宗教等等的不同,彼此之间非常不和睦,这极大的影响了外籍军团的战斗力。法国自从占领阿尔及利亚之后,一直对阿尔及利亚采取同化政策,试图将阿尔及利亚变成非洲的法国,但这一政策因为本地人的强烈抵制,几乎没有任何效果。
秦致远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马上对于阿尔及利亚有了自己的新看法。
第318章 别具一格的欢迎仪式
西迪贝勒阿巴斯距离奥兰56公里,中间隔着奥兰盐沼,两地之间筑有铁路。
西迪贝勒阿巴斯位于阿特拉斯山脉之中,这个城市并不大,人口只有三万多人,城市周围是一望无际的葡萄园和果园。这里并没有什么矿产资源,几乎所有人都和外籍军团有关,不是外籍军团的士兵就是士兵家属,严格说来就是一个大兵营。
外籍军团的总部就建在原来的城墙中,民居围着兵团总部修建,看上去很像是21世纪的美军驻冲绳基地。
和几乎所有的北非城市一样,这里几乎没有城市规划可言,建筑物杂乱无章,似乎从来没有进行过人口普查,年轻人的比例非常高,几乎随处可见从头到脚裹得一丝不露的本地人。
因为外籍军团的部队在这次“兵变”中表现不佳,由阿尔及利亚人组成的三个步兵团全部被解散,这些士兵有的正在接受监禁,有的则已经返回西迪贝勒阿巴斯,因为对前途的不确定以及无事可做,街道上到处是游手好闲的年轻人,他们看向秦致远车队的目光并不友好,仇恨倒是谈不上,恐惧和厌恶的成份更多一些。
“自从‘封口日’事件爆发之后,这里的情况就不妙,人心惶惶,流言四起,有一些在法国本土工作的人回来了,据说他们在宣传一些对我们不利的东西,是现在这里最大的不安定因素。”让·马尔科坐在汽车里向秦致远解释,对于前段时间发生在法国本土的“兵变”,马尔科选择了一个很形象的名词描述。
让·马尔科今年四十岁左右,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身体却过早发福,看上有点臃肿,不像是个军人。马尔科留着一脸巴黎少见的浓密大胡子,看上去和西迪贝勒阿巴斯当地人的长相差不多。马尔科笑言,这样会让他看上去更像是一名阿尔及利亚人,更加有利于开展自己的工作。
秦致远可不想留这么一脸大胡子,因此秦致远并不在乎他的工作好不好开展。
实际上,秦致远也没有准备依靠本地人开展工作,而是准备引入外来人口,这个外来人口当然不可能全部都是华人,秦致远也准备从中部非洲以及南部非洲引进黑人。
反正阿尔及利亚的人口已经够复杂了,那么就更加复杂一点吧。
既然准备引进华人,那么秦致远就要给华人一个稳定的环境,因此当秦致远听说有部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阿尔及利亚人从法国本土返回西迪贝勒阿巴斯,秦致远立即紧张起来。
“都是些什么人?能不能派人混入他们内部,看看他们到底在做些什么?”秦致远准备掺沙子。
这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殖民地人,其实就是“民族觉醒”的先驱,和民国的“国父”一样,他们将会领导殖民地的独立事业。
秦致远当然对“国父”心存感激,虽然国父的执政能力不怎么样,也有各种各样的人性弱点,但无论如何,“国父”的历史功绩不容抹杀。
但感激归感激,尊敬归尊敬,对于现在充当“统治者”,属于是“既得利益者”群体一员的秦致远来说,必须对这些“民族觉醒先驱”加以重视,秦致远可不想让阿尔及利亚在自己的手中搞得一团糟。
“做什么的都有,律师、教师、失意的政治人士等等,都是些只会卖弄嘴皮子的家伙,现在法国本土正在发生战争,这帮人没了施展才能的空间,就回来用另一种方式发出声音。说的直白一点,这帮人就是不满足于现在获得的东西,想要得到更多,可他们也不想想,要是没有伟大的法兰西,他们现在或许还在放羊!”马尔科确实很了解阿尔及利亚,但可惜认识的还不够,言语中充满了法兰西式的骄傲和优越感。
“这才是问题核心,你认为法兰西给了他们梦寐以求的生活,可那并不一定就是他们想要的,或许他们认为保持以前的生活状态才是幸福也说不定。”秦致远没有使用肯定句式,虽然秦致远所说的更像是事实真相。
“以前的生活状态?那有什么好称道的吗?没有铁路,没有汽车,从这里到因该扎木要走半年,是我们给阿尔及利亚带来了现代文明,是我们把他们从落后愚昧的状态中解救出来,他们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马尔科很固执,但固执的并非绝无道理。
“两种文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