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穿好衣服后,赵强没有叫醒林娜,径直推开房门,今天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可不能再浪费时间在女人身上了。
“千总,你起来了。”
刚出屋门,赵强便见四个身强力壮的青壮恭敬的守在外面,见他出来,四人忙向他行礼。
“你们?”
赵强不解的望着这四人,不明白他们在自己屋外做什么。
为首一个子高高,年纪二十五六的青壮忙道:“禀千总,我们四个是胡营官抽调过来给千总当护卫的。属下陈伟。”说完又指了指另外三人,分别道:“严钱、贺满川、许平。”
胡旺这大老粗心越来越细了,都能想到给我安排护卫了。听完陈伟的话,赵强失声一笑,对于这个安排他没什么不满,毕竟身份不同了,自己可再也不是以前护卫别人的侍卫,而是堡内几百吴军的主心骨,安全问题自然要多加注意。有了护卫,权威性也能提高一些,办事也方便得多,当下笑着点了点头,示意四人起身。
“听你口音,不像是老营的人嘛。”
听陈伟说话,赵强有种后世听广东人说普通话的味道,猜想这人应该是广东一带的人。果然,陈伟随后的回答证实了赵强的猜测。
“回千总,属下是广东人,以前在平南王军中当差,王爷被害之后,属下便也被发到了关外来,有幸与千总一起到了永陵,之后更是随千总到了松山堡。”
说到这里,陈伟很是感激的看了一眼赵强:“若不是千总,属下恐怕现在还在松山堡中不人不鬼的活着,如何有现在这般境地。今得胡营官看重,能出任千总的护卫,属下不胜荣幸。大人但有驱使,属下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平南王指的是尚可喜,不过他在康熙十五年就死在广州了,赵强当然明白陈伟说的王爷是尚可喜的长子尚之信。对于尚之信这个倒霉蛋,赵强可是相当了解的。世人常说三藩之乱、三藩之乱,实际却只是吴三桂一人独抗清军。另外两藩的尚之信是个骑墙中间派,精神上是大力支持,行动上却是屁影没有,直到吴三桂病死,他都没出广东一步,尽在自己的那一分三亩地里晃悠了。
福建的耿精忠倒是有觉悟,一心想反清,也祭了旗誓师北伐,无奈台湾郑经吃了火药似的跟他较上,一昧的在福建拖他后腿。耿精忠前头要抗击清军,后面要应付郑经,兵力本就最弱,顾得了头顾不了尾,以致于清廷根本不将他放在眼中,只让浙江的几千绿营兵应付他。郑经却比清廷更加重视耿精忠,手下数万大军齐赴福建,最终的结果是耿精忠被台湾的“大明军队”活生生拖垮。
每当看到这段史料,赵强都有一种错觉,这郑经莫非是清廷的内应不成,要不然何以不顾大局,愣是不打清军,而专打反清的耿精忠呢?当时他若是派水师北上,学先祖郑成功在南京捣蛋也好,北上天津也好,随便他怎么做,都有可能是压死满清的最后一根稻草。可惜,此人见识太少,对于这个实在让人想不通的历史事实,赵强只能将原因归结于郑家海盗基的影响。
海盗嘛,只顾自己小团体利益,不顾大局,当年郑成功不也是窝里斗,跟郑彩拼个你死我活,最后被清军捡个便宜,无可奈何才想到从荷兰人手中抢过台湾作为立足之地嘛;其后更是将海盗保存实力的性格发扬光大,在长江上演了一场活闹剧,让原本江南可以全部重归大明治下的局面彻底断送,更是对李定国、张煌言等反清势力不予援手,只顾自家利益,最终致各路反清势力全部失败。父亲有先例,儿子自然也不会不效仿,真是可悲可叹,死后却是名垂千古,若是李定国九泉有知,当笑世人不知史。
陈伟是尚之信的部下,据赵强所知,尚之信在康熙十五年广州危急之时发兵围困其父尚可喜的府邸,之后响应吴三桂起事。不过他的反正之心不坚决,没几个月又后悔,重新归附清廷。时康熙正被吴三桂搞得焦头额,对于远在广东的尚之信也是没辙,便当其先前响应吴三桂的举动没有发生,让其袭了尚可喜的王位,继续镇守广东。康熙十七年时,因前线战事吃紧,清军有点难以招架,康熙便诏命尚之信出兵往救宜章、郴州、永兴,从背后打击吴三桂。不过尚之信也算讲义气,虽然没起兵随吴三桂一起北上,但让他捅吴三桂刀子自然也不干。找了一大堆理由托词不赴,采取观望态度,谁胜他就跟谁混。不过这种骑墙中间派显然是不为康熙所容的,平了吴军之后,康熙便下令将尚之信缚送北京。尚之信不是傻子,当然明白康熙要他到北京干什么。无奈广东的军政官员铁了心的要拿他脑袋请功了,大势已去,尚之信只好乖乖的到了北京,随即就被赐死,结束了他倒霉的墙头草生涯。将其列为三藩之乱之一,倒真是太抬举他了,怕是康熙为了显示自己英明神武,才授意史官将尚之信也作为一大乱军给列了进去。
三藩之乱听上去肯定要比一藩、两藩吓人得多。
因吴军普遍对尚之信的人马没有好感,所以赵强一直也没有将同在关外为奴的尚藩人马放在心中,对于一同当苦力的尚之信的部下也没怎么仔细观察过。当下心中一动,应该摸摸底了,跟自己北上的除了吴军人马,还有多少尚可信的部下,又有没有耿精忠的人马。将来或许可以靠他们染指福建、广东,都是地头蛇嘛
严钱、贺满川、许平三人在赵强的一一询问下,都简短的说了下自己的情况。严钱是广西人,其父在广西从事海商事谊,吴三桂起兵后,其父抱定投机心态,认为吴三桂当会取天下,因此便将好勇斗狠,总想做番事业出来的三子严钱给送到了吴军之中,不想投机失败,儿子给发到了关外当奴隶,严家更是就此破落。
贺满川原先在吴军之中却是个不大不小的军官——马步营的校尉,人送外号“贺三炮”,好在他并没有不服赵强的意思。贺满川和以前的胡旺,现在的齐壮差不多,都是粗人一个,只服比自己狠的,自打见赵强为了同屋汉子性命甘愿被党务礼剥皮后,他便在脑海中留下了赵强好汉子的印象。其后更是见其为了救那些妇女和罗刹人血战,内心佩服不已。本来他也是报名参加防卫队的,无奈赵强却是事先有过要求,原在吴军当中担任过军官的一概不要,所以贺满川便没能进防卫队。不过该他和赵强有缘,赵强在松山堡对着他们说了那番话后,他便是第一个走到赵强身后的。此后跟着一路北上,夺堡之前报名参加死士,随齐壮一齐骑马夺了堡门。许平却是一普通士卒,云南人,关宁军后代,刀术极好。
胡旺和吴四、齐壮商量给赵强配备护卫之时,约定四人手下各出一人,最后的结果便是陈伟、严钱、贺满川、许平四人成了赵强护卫。与其他三人勇猛不同,陈伟武艺却是平常,但是却被胡旺派了过来,原因在于这人比较玲珑,赵强用起来必会很顺手,有时候也可以帮忙处理一些私人事情。
对四名护卫说了几句劝勉的话后,赵强便让他们分头去通知几个营官还有魏季,让他们到俄国人的议事厅见自己,他要开始整编和管治工作的安排了。
第六十九章 关宁军旧制
“步营现有士卒一百人,铳营也有一百人,箭队人数最少,只有六十人,辎重营有一百五十七人,总兵力是三百一十七人!”
“除了老弟兄外,另有鄂伦春人一百零六名,各族壮丁三百九十人,算起来,咱们的可用兵力就有八百一十三人。人手多了,队伍势必就要动一动,各营编制也要改一改,今天召集大家来,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对现有人马进行整编。”
“千总准备如何个改法?”
整编队伍,胡旺、吴四等人是没有意见的,地盘有了,人手有了,当然要重新调整,没什么不对的。他们巴不得将来有无数次机会可以整编队伍,因为整编意味着可用兵力越来越多,实力也越来越强。
齐壮来的时候将乌尔愣也拉了过来,听赵强将他的族人也算了进去,怔了一下,但没有什么不满,只将身体微微抬了抬。
“不急,我们先听魏季说说咱们从罗刹人手里都得了哪些好东西。”
赵强示意吴四坐下,朝站在胡旺旁边的魏季看了一眼,笑着道:“你给几位营官,让他们也高兴高兴。”
魏季自打得到通知到议事厅议事,心里就乐开了花,进来之后却是表现得十分拘谨,连设在那的座位都不敢坐。唯恐自己哪里应对失当,让赵强和几个营官对自己有什么不好的看法。
“千总,几位营官!”
魏季小心的往前走了一步,抬手朝众人行了一礼:“堡内罗刹人的东西着实不少,小的带了十来人连夜清点,今早方大致点算明白,这就报给千总和几位营官知晓。”说完翻开手中的帐薄轻声念道:“计有米面三百八十石,杂粮一百多石,马六十六匹,牛羊等大牲口六百多头,另新得罗刹火器一百九十杆,火药弹子充足,除此之外还有马刀八十把。”
念到这里,魏季有些兴奋的看了赵强一眼,续道:“人参药材不计其数,各种上等皮毛七百多张,金一千多两,银六千两,另外一些金银制的器具百多件,一时无法估量。小的盘算过,如果将这些东西折成粮食,可够咱们食用十多年。”
吴四吐了吐舌头:“好家伙,没想到这么个小堡子,竟然藏了这么多东西!”
胡旺笑道:“没什么稀奇的,罗刹人就是一群强盗,他们抢了那么多年,屠了那么多部落,手中的东西能少了么。这还是个小据点,要是大一点的城池更不得了。”
齐壮嘿嘿直乐:“***,要是咱们兵强马壮,这挨个抢罗刹人一遍,岂不是富可敌国了。”
“呵呵,可不是…”
赵强轻咳一声,让众人安静下来,说道:“眼下粮食和武器是我们生存的命根子,金银那些东西没什么用处,我准备拿这些金银到各个部落采购马匹和粮食,另外再招些兵来,扩充我们的实力。”
胡旺闻言点头:“千总考虑得甚是,这些金银用来招兵买马最好不过,不然弟兄们看着也是眼花。”
吴四也深以为然:“金银之物最丧斗志,千总能如此安排,最好不过了。”
齐壮和郭飞对赵强这个安排也欣然赞同。见他们赞同自己的安排,赵强有些欣慰,当时听了魏季报出的数字后,他也是有些吃惊,遂担心吴四、齐壮他们会产生分了金银的念头,现在看来,自己是多虑了,这些人还是有些见识的。
统一各人意见后,赵强便开始说出自己已经想好的扩军及分配各营人员的方案。
按赵强的设想,将现有人马整编为四个营头,即铳营、骑兵营、守卫营、辎重营。各营军官恢复原关宁军军制,营官为百户,队正为总旗,伍长为小旗,他这个千总也改称千户。每营满员兵额为三百人,即百户下设两总旗,总旗下设十小旗,每小旗兵员十五人。
铳营百户继续由吴四担任,两总旗由林家风、赵果担任,各小旗由原先防卫队表现杰出者担任。因为有了俄国火枪队及库藏的火铳,铳营兵员和武器达到满员。原步营和箭队全部归入铳营,不足者由辎重营调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