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汉代的时候,辽阳又叫做襄平,是公孙家的地盘。但是,公孙家的势力,显然是最弱的。唐代的时候,这里基本上都是羁縻州,是契丹人的地盘。宋代的时候,这里一直都是异族的发源地。一直到明朝,汉人才在这里设置了真正的统治机构。这个统治机构,就是张准现在所在的地方,辽东都司衙门。
“大人,你要说点什么?”
王君宇低声的问道。
他发现张准站在中堂的中间,目光熠熠的盯着前面,神色有异,胸膛微微的起伏,显然是情难自制,好像是有什么东西要宣泄出来。王君宇的性子,和王时德相差很远,他比较喜欢拍张准的马屁,喜欢察言观色,发现张准内心激动,他立刻识趣的问道。
张准的确想要说些什么。站在辽东都司衙门的中堂里面,张准感觉到,自己浑身的血液,都有种往上涌的感觉。他感觉自己的身体,有种膨胀的欲望。他能感觉到,自己是做了一件了不得的事情,豪情万丈。
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辽阳陷落,到今年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已经足足十六年的时间过去了。在这漫长的时间长河里,辽东都司这个名字,已经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站在这里,他仿佛能够“看”到,在十七年前,鞑子是如何攻占这里的。
辽阳的陷落,是一场惨烈的战斗。明朝在辽东的高层,几乎全军覆没。辽东明军的精锐,也丧失大半。光是总兵官,就战死了十个以上。要追究责任,当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十六年的时间过去,很多事情,都已经被遗忘了。但是,有一点是不能遗忘的,那就是袁应泰的责任。
袁应泰是典型的文人,对于治理民政,还算有一手,可是,将他放到军事指挥的位置上,他就完蛋了。以他的能力,根本无法应对鞑子的凶残进攻。这不是袁应泰一个人的悲剧,是整个大明王朝的悲剧。畸形的用人政策,自然导致了畸形的战果。
说几句话,已经无法表达张准这时候的心情。他决定写几个字。他要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都完全写出来。他要将大明王朝畸形的用人政策,都深深的刻印在历史的长河中。他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沉声说道:“笔墨!”
王君宇急忙准备笔墨纸砚去了。
很快,笔墨纸砚就准备好。
张准走到书桌的前面,拿起狼牙大毫,手腕一转,笔走龙蛇,在宣纸上写下几个龙飞凤舞的大字:
“文人领军,痛哉!”
简简单单的六个字,将他内心的愤慨,都全部表现出来了。
如果当时辽东,不是文人治政,相信鞑子绝对不会有出头的机会。辽东,本来就是军事管理区,应该派遣一员得力的武将驻守。要是有戚继光、李成梁这样的猛人在,辽东又怎么会出事?这一切,都是因为明国的文官集团,太自我了,太腐朽了,太贪恋权力了。
张准不反对国防部长之类的,由文人担任,毕竟,国家的统治,还是应该由文人主导的,军政府带来的,更多的负面的影响。后世证明,军政府的副作用,的确是太大了。但是,指挥作战,上前线之类的,不应该是文人,特别是根本不知兵的文人。
具体的来说,兵部尚书可以是文官,辽东经略之类的,则必须是武将。或者说,指挥打仗的权力,不应该交给袁应泰。袁应泰就是被放错了位置。放在内地,他必然是一个很好的巡抚之类,但是放在辽东,他就悲剧了。
“裱起来。”
王君宇急忙叫来几个虎贲军士兵,将墨迹未干的宣纸拿走。他是拍马屁的好手,准备将张准的题词,装裱得漂漂亮亮的,然后挂在中堂的正中,流传万世。
张准身边的人,看到张准写出这样的题词,自然也跟着有些感慨。但是,他们对于张准的题词,并不是完全赞成的。毕竟,他们基本上都是文人。他们认为,那不是文官的错,只是袁应泰一个人的错。要是换了熊廷弼之类的,辽阳肯定不会轻易的陷落的。
阶层之间的矛盾,的确是太难调和了。即使是对张准有些仰慕的顾炎武和黄宗羲,对于张准的观点,也是不敢苟同的。张准反对文人领军,有张准的理由。可是,顾炎武和黄宗羲都觉得,不给武人领军,同样有充分的理由。
五代十国,都是武将治国,结果,天下大乱,这样的教训,难道还不深刻吗?如果这时候明国各地,都是武将领军,朝廷根本就无法掌控啊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军阀混战,一塌糊涂。当然,这样的想法,两人是不会向张准表露出来的。
有人忽然问道:“都督大人,消灭鞑子以后,你是不是要进去京师,坐镇紫禁城了?”
全场的声音,顿时安静下来。
进入京师?
封王?
称帝?
虎贲军收复了辽阳,声望已经是如日中天,鞑子也已经没有什么反抗的能力了。接下来的战斗,应该没有太多的悬念。张准在这个时候,进入京师,入主紫禁城,想必也是众望所归。
张准微微一笑,不动声色的说道:“暂时还没有这样的安排。”
有人紧追着说道:“都督大人,朝廷已经撤往蜀中了,你对此事,有什么看法?”
得,这些人都将自己当做是后世的记者了。
张准轻描淡写的说道:“蜀中是不错的地方,适合养老。”
他的回答,看起来很直白,其实,都没有直接踩在点子上。这让提问的人,有点不太甘心。可是,以他们的勇气,又不敢问得更加的直接。毕竟,这里是虎贲军的地头呢。
有人尖锐的问道:“都督大人,据说倭寇向你宣战了?”
张准点头说道:“的确如此。我军正准备反击。”
那人继续说道:“据说倭寇和郑芝龙有联系,是不是这样呢?”
张准淡淡的说道:“这个问题,我觉得你去问郑芝龙更合适。”
男人微微愕然,想要说些什么,却又不好说的。
顾横波直言不讳的问道:“张准,你会当皇帝吗?”
张准直言不讳的回答:“别人可以当,为什么我不可以?”
全场顿时一片的沉默,诸人神色各异。
张准亲口承认,他有问鼎九五之尊的野心。这就意味着,朝廷在蜀中的偏安,只怕也是要昙花一现了。以虎贲军的实力,必定是要统治全国,不给别的势力生存的机会的。
更令他们感觉到不安的是,张准的回答,充满了霸气。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已经不适用于虎贲军了。通过对鞑子的战争,虎贲军的霸气,已经充分的外露。
无论虎贲军多么的低调,都不会有人再对虎贲军粗心大意。这个时候,虎贲军就要充分的显露出自己的霸气来。未来,将是虎贲军的天下!
忽然间,有人急匆匆的赶来,在王君宇的耳边低声说了几句话。王君宇点点头,然后来到张准的身边,低声的说道:“大人,皇太极派人求见。”
第944章 皇太极,投降了。大金国,灭亡了。
在辽东都司衙门的偏厅,张准见到了皇太极的使者。
皇太极的使者,还是范文程。范文程的脸色,有点回光返照的样子,看起来似乎相当的有精神。他脸上的皱纹,似乎疏散开了,还带着一点点诡异的红色。从门外进来的时候,范文程的头,也是高高的昂起的,丝毫没有在张准的面前低头的意思。
但是,只要是人,只要不是瞎子,基本上都能看出来,范文程的身体,其实已经相当的虚弱,他的内心,肯定也是处于极度的煎熬当中。他表现出来的样子,不过是他极力掩饰的结果。事实上,大金国到了这个地步,范文程已经没有任何的幻想了。
之前,张准就将范文程从汉奸的名单里面剔除,将他直接列入了奴酋的名单里面。换言之,就是他的待遇,和济尔哈朗等人,是一样的。一旦大金国被彻底的消灭,又或者是大金国投降,等待他的,将是明国的公审大会。
身为一个汉人,能够获得这样的待遇,的确是比较厉害了。和范文程相比,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人,根本不算什么。须知道,范文程可是从一开始,就给鞑子卖命的。
张准面色冷峻,开门见山的的说道:“皇太极有什么话说?”
范文程努力的想要将自己的腰肢,挺直一点,这样才能在张准的面前,避免自己显得太过狼狈。但是,很可惜,他的努力,做不到这一点。他的身体,也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他的虚弱和脆弱,最终还是暴露出来了。无奈之下,范文程只好将身体佝偻下去,苦涩的说道:“大汗同意,无条件投降。”
这句话没有什么力度,听起来有点奄奄一息的感觉,可是,它表达出来的意思,却是仿佛将整个辽东都司衙门,都要掀掉一样。张准本身倒是没有什么反应,身边的参谋王君宇,却是有点承受不住了。他脸色微微涨红,眼神熠熠生辉,呼吸微微一窒,深沉的说道:“你说什么?”
范文程努力的让自己的语调,变得平静一点,重复说道:“大汗同意,大金国上下,向虎贲军无条件投降。”
王君宇激动过后,狐疑的问道:“这是皇太极的真实意思吗?”
范文程苦涩的说道:“是的。只希望都督大人能够履行诺言,放过建州女真一族。只要都督大人答应履行诺言,大汗立刻率领大金国上下,放下武器,自缚双手,在沈阳等待都督大人的到来。”
王君宇立刻转头看着张准。
张准却是脸色肃然,没有任何的反应。
这一瞬间,张准的确是有些犹豫了。明国百姓对鞑子的仇恨,他是非常清楚的,简直是恨不得将所有的鞑子,都全部挫骨扬灰。特别是近期有大量的北直隶的新兵,加入虎贲军队伍,让这股仇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些来自北直隶的新兵,家里要么有人被鞑子杀害,要么有财产被鞑子抢走,他们参军的最大目的,就是冲着鞑子来的。他们要为被鞑子杀害的亲人又或者是乡亲们报仇。
这股欲望,是非常强烈的。要是他们得知鞑子投降了,必须采取另外的手段,处理剩下的鞑子,他们会怎么想,还是未知数。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不会感觉到高兴就是了。
一旦张准答应皇太极的投降,在作出审判之前,必然要保存参与鞑子的性命。无论是从虎贲军的形象来说,还是从维护部队的纪律角度来说,他都不可能放任部队继续杀戮已经放下武器的鞑子。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别人或许可以,虎贲军绝对不行。
国与国之间的斗争,在四百年前,一般都是以灭国灭族为最终目的的,根本没有什么优待俘虏的说法。这年代,讲究的就是斩草除根,永绝后患。好像明国上下,无论是崇祯皇帝,又或者是各级官员,九成以上的人,都觉得,建虏的罪孽深重,要是不杀光他们,是不能善罢甘休的。
哪怕是高弘图、张慎言、卢象升等人,内心里,都觉得没有必要那么麻烦,将建虏全部灭掉就是了。在他们看来,鞑子就是异族,还是如此凶残的异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留着他们,必然是祸害。当初,这个祸害,就是李成梁惹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