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毛主席早就说过,逼上梁山关键在于一个逼字。一无所有、一无所得的人,才会无所顾忌、破釜沉舟。职务越高的人,顾虑会越多,这是个一般规律。
政治人物头上的乌纱帽经不起阴谋家的袭击。何况一个人头上的乌纱帽有时间的限制;而企业家的权力是无限的,除非生命终结。
征服官场“大地震”杨建业
中国是个多地震国家。自20世纪以来,8级或8级以上的地震就有10次。但本文要说的却是另一种地震———政坛地震。
近年,皖北就发生了这样的“地震”。皖北,中国之穷乡僻壤之地也。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地方,自安徽省委副书记王昭耀被立案查处后,其“大震”引发的“余震”就接连不断,竟有18名县委书记相继落马。其贪贿密集程度,世所罕见。其中贪贿“业绩”最为不凡的是颍上县委书记张华琪,这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一把手”,任职四年,就创下了全县乡镇主要负责人百分之百向他行贿,腐败不留死角的“奇迹”。可谓有党以来,绝无仅有;建国以来,罕有匹敌。
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一样,皖北政坛的“地震”也绝不是“孤震”。这不,皖北“震灾”尚未善后,湖南郴州又“地动山摇”:先是2005年6月郴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主任李树彪挪用1。2亿元公积金使得郴州市副市长雷渊利也被牵出,继而市委书记李大伦2006年5月也中箭落马,近又牵出市委宣传部长樊甲生、郴州市国土矿管局党组书记杨秀善等158名官、商。刚刚过去的“碧利斯”热带风暴给郴州人民带来了7。43亿元的损失,然而有论者称,郴州这场官场地震给郴州人民带来的重创并不亚于自然灾害,重建郴州政治生态环境已成燃眉之急。联系到前两年沈阳慕、马案,黑龙江韩桂珍腐败窝案、马德卖官案等等,中国政坛确实已进入了名副其实的“多震期”。
中国政坛为何多震?可从自然地震的引发机理得到启示。地球内部物质不断运动会产生应力,当应力聚集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突然释放能量而造成岩层破裂,进而引发地球表层的振动,这就是自然界的地震。同理,从社会政治角度观察,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正好位于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两大“板块”冲撞带内,政府也正从原来威权型向未来管理服务型转变,故原有的社会利益格局被打乱,并重新组合与配置,加之多元的价值观念并存与相互冲撞,积聚的各种矛盾必在社会体系内产生巨大的应力。此应力若一时无法缓释,必寻求社会某薄弱带突然释放,从而引发社会大地震。而缺乏监督的权力区,就是其中的薄弱带之一。故现时中国之政坛,处于多震期,也就不奇怪了。
不奇怪却并不等于说可以漠然漫应。自然震灾本是天道使然,人们都在积极预防,更何况官场人祸呢?那么,如何防治官场地震?同样可从自然地震的预防得到启示。周总理提出的群专结合确是预防地震的好法子。群即群众,专即专业地震工作者。官场大地震之预防,也有赖于群专结合的严密监督网之建立和预报。事实上,官场大震前也并非无预兆,许多贪官事发之前,已不知有多少群众举报,甚至有流行民谚讥刺之。皖北定远县委书记陈兆丰的“千万县令”的雅号早就传遍定远的大街小巷。原郴州市委宣传部长樊甲生在安仁县当县委书记时,就有民谚:“甲生甲生,民不聊生”。安徽的群众称大贪官王怀忠为“王坏种”,“王三亿”,并有顺口溜:“只要反腐不放松,早晚抓住王怀忠”。连王怀忠自己也知道这些绰号,他自我解嘲说“叫我王坏种那还是人民内部矛盾。”震前已有这么明显的预兆了,可仍然大震频仍,一可以说专业监测网还不够严密,二可说上峰对群众举报重视程度不够,以致一些贪官仍然边腐边升,带“病”上岗,终于酿成大灾,可不惕乎!
按理说,自然地震要比人类社会地震更难预防些。特别是我们如今已有许多先进主义和思想的武装,预防政坛地震本应该相对容易些。但现实生活中,似乎却是官场地震比自然地震更为防不胜防,频发不止,总是震得乱七八糟后有关方面才出来收拾残局。我想问:为何如此?
23。6 关于势利问题
“势利”新说
“势利”的名声不太好,清高与纯洁之人往往嗤之以鼻,所谓势利小人被人瞧不起。但长年累月在生活里浸泡,尤其是在股海中漂浮数载,突然发现该为“势利”两字正名。的确,势利小人不可做,但对于“势利”中“势”与“利”的关系,却值得品味。在投资中,势与利往往紧密连结,求利者必须先求势,先懂势。
懂得势利并利用势利成就事业者大有人在。蒋介石借的就是孙中山的势;而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也曾说过,“势利,势利,利与势不可分,有势即有利。因之求利者先求势”。这里的“势利”应该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认为的奴颜卑膝与点头哈腰。无论你是否承认,借助别人的资源与帮助,实现自己梦想,可谓是“借势得利”。有时候很多看似难办的事出奇地顺利成功了,与“乘势”而入大有关系。
“势利”更是揭示了欲求利必先求势的道理。何谓之“势”?势,就是如同把一块巨大的圆石头放在高高的山顶上,轻轻一推石头,石头的滚落势头就是“势”。逆“势”而上,逆“势”而为,其结果自然是头破血流。
认清了“势利”的关系,就要顺应,就要尊重它巨大的惯性。在海滩上的冲浪高手都知道如何利用势来让自己飞得更高,而杭州的钱塘潮更能展现“势”的形象。我们都知道,大潮退去,很痛苦。但也是机会,因为沙子随潮水退去,封尘的宝贝也将露出。但是你要有站立在沙滩的资格,不要随着退潮的潮水和泥沙一起被卷去。
“势利”在世界上是不少人的人之常情,更是不少聪明人物的登高发达之长梯。但有一点还是要说,即便是势利,也得要有骨气,要有人品,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要想使得自己的力量和财富变大,就要懂得分析趋势,把握趋势,求利先追求势,权当对“势利”的新说。
势利是一种在对待他人时的选择和态度。是整个群体或个体的对于历史和环境考察后的价值选择,它并不一定是出于本人当前利益需要,而大多人是出于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但其中大多是绝不可能发生的利益需要的期待。同时,此种利益需要可能是物质的,但大多是虚无的社会病态的虚荣心。
(一)势利心态的历史渊源,势利是与私有制相连的,暂不讨论。
(二)势利心态的现实社会条件。
1。客观条件。在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下,由于物质资料的有限性,往往单个个体的物质财富和个人精神利益的个体有限性,使他不可能满足对于这两种利益的付出对象的个体数目,这个数目往往是巨大的。因此,付出的过程必然处在选择,这种选择必须能满足自我精神和物质以及现在或将来利益的最大化。这样的取舍过程必然产生势利现象。
2。主观条件。势利基于个体的盲目性,盲目性是虚荣心的根源,虚荣心是势利的直接驱动力。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造成势利的利益期望并不可能实现,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这种对于利益的急于求成,想依靠他人走捷径的想法必然是盲目的
同时,势利的社会效应也往往是反面的,因此,对于势利的个体往往也会造成负价值。
基于以上分析,势利是在私有制的前提下的客观社会存在,不会因为对他的否定评价而消失
但是,它会随私有制的消失而消失。但是,建立一种健康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是可能的。
势利的“眼”是以“势”和“利”为转移的。这种眼极灵活,随着“势”而转,随着“利”而动,眼不在高,有势则明,眼不在大,有利则亮。 趋势向利,虽说是人生中的一种人格缺陷,但又是一种最容易传染的“流行性感冒”。不势利的人格可贵,但保持特立独行人格的人太少;而有势利场一天,势利眼就不会绝迹。
有人鄙视势利眼,是在下台无势之后;在台上有势之时,他不仅不鄙视势利眼,甚至没有感觉到势利眼的存在。人生中不势利难,能冷对势利更难。
你在台上有职有权有势,许多人对你很势利,你需要拍他就拍,你需要捧他就捧,你需要挠他就挠,把你当神对待,但这时你不说他势利,觉得他很正常,很好。你下了台无职无权无势了,他也不向你巴结讨好了,把你当普通人对待了,一切都完完全全是正常的了,你却认为他是“人走茶凉”,是“势利眼”。这种对“势利”时感觉不到势利,把不势利说成势利,也是一种“势利眼”,而且助长了势利眼。
究竟是“势利”培养了“眼”,还是“眼”培养了“势利”?不享受“势利”之乐的人,一般没有感受“势利”的痛苦。
“势利眼”是一种短视症。这种“眼”只看眼前的势利,全不管以后的发展。就是为自己的“利益”计,忘记了时来运转时过境迁的道理,忘记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规律,忘记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的古训,忘记了人们都鄙夷势利眼,讨厌势利眼,也忘记了“势利眼”最容易遭受上述失去了势利的“势利眼”的报复。
“势利眼”是一种可怜相。“势利眼”热情谦卑的时候,多在做奴才;“势利眼”无情无义的时候,不会有朋友;“势利眼”拍马挨马踢,或“错眼”遇尴尬的时候,连同情的人都没有。比起这种人生的可怜来,遭受“势利眼”的冷漠,简直就是人生的一种幸福。
“势利眼”是一种人格透支。“势利眼”的人,既缺少“义气”,更谈不上原则;既没有良心,也没有真情;既不得正直的人爱,还遭众人恨;从根本和长远来说,他们既得不到多少利,还落下个坏名声。人生最大的损失就是人格损失。
冷对势利,第一位的是自己对人不趋炎附势,更不用“势利眼”待人;也不接受别人的拍马奉承,起码对拍马奉承有一份清醒。不在乎给自己倒不倒茶的人,还在乎茶的热凉吗?
势利的权力
权力的背后站着的是那种对金钱的崇拜,对高级人物像狗一样的尊敬。这是势利的权力。
这种权力最大的害处是遍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生活环节,每一个普通的民众。我们每天在痛恨和咒骂自己所遇到的势利权力的同时,自己也经常在行使势利权力。这是对整个社会体系最好的辩证的讽刺。
势利权力背后站着的是社会道德中爱的缺失,因为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是只有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私利。有很多时候我们运用势利权力的时候是出于伪道德本能,也或者是对遭遇的潜意识报复。势利权力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就好像瘟疫一样散播开来,最终我们的社会道德体系就步入膏肓了。最可怕的是我们很少认为这是一种疾病,反而把它作为十分正常的现象而当作习惯。吃饭有服务员的冷眼,买衣服有店主的冷眼,去机关办事有公务员的冷眼,开家长会有老师的冷眼,去乘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