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只是笑道:〃这不是你的吗?〃
书中举出的这类例子很多,似乎以此推崇沈周的〃胸襟廓落〃。只是,每次我读到这儿,都不以为然,这真叫胸怀吗?这根本是最害中国社会的〃烂好人〃、〃真乡愿〃。
说到这儿,我又想起《论语》中的一段话,而不能不佩服孔子。
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好不好。
孔子回问:〃你拿什么去报德呢?〃接着叮嘱:〃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儒家〃求合理〃、〃不过火〃的中庸之道,在这两句话中,已经做了明确的表现。
问题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人,为什么却处处忘记这个道理。
最近,一个跟英籍丈夫离婚的中国妈妈,为了把孩子带回台湾,而上了法庭。那英国人居然批评台湾是个没人情味的地方,说你在路上被撞死了,都没人救你。
虽然法官后来把孩子判给了母亲,那英国人的每个批评,却不能不让我们深思。曾几何时,我们这个最有人情味的国家,却成了最没人情味的?
那人情味去了哪里?
答案应该是:去了自己人的身上。
褊狭的人情味
总记得以前看过的两个电视笑剧……
二人在公车上抢一个座位,突然发觉是熟人,于是不抢了,你让我,我让你。
一桌不认识的人吃酒菜,菜一上来,就抢着下箸。旁边一桌熟朋友,则正好相反。菜端上来,你让我、我让你,最好吃的鸡腿,反而在一桌人的注视下,留到最后,被端了下去。
这种谦让是真谦让吗?还是一种〃褊狭的人情〃?
糟糕的是,当一个人褊狭地对人好的时候,他自然期盼你能褊狭地对他好,施者总有不甘,受者总有不安。
于是,当你做大厨的时候,一定要给熟客人多加两勺。
当你做公务员的时候,一定要给熟人办事,多一些方便。
当你卖东西的时候,一定要给朋友较便宜的价钱。
而你给这人多一勺的时候,那人就少一勺。你给我方便的时候,就比较给别人不方便。你算我便宜的时候,别人就要比我多付钱。
请问,这造成的是公平,还是不公平?
不平则鸣!鸣则不宁!它对社会的好处多,还是坏处多呢?
是光荣还是尴尬?
最后,让我说两个故事:
二十年前,当我太太在中山女高做训育组长的时候,一个老朋友听说,立刻兴奋他说:〃太好了!这样我女儿就可以进中山女高了。〃
五十年前,在上海。一位著名的京剧演员登台,戏院里座元虚席。突然进来一位〃人物〃,那名演员老远在台上看到,居然停下来打了个招呼。
我常常想到这两年事。心想,那位朋友难道以为靠关系,可以不参加联考?或是可以在考试中作手脚?他那样说,真是侮辱了联考。又想,那位〃名角〃,真能称为名角吗?一个敬业的演员,怎能在演出一半,不顾整场观众,而停下来打私人招呼?
我更想,如果我是那位〃人物〃,会觉得这是光荣,还是尴尬?
我梦想,有一天我们能公平地,真心地,以合理合法的态度,去关怀每一个人,而不是只对自己人好。
我梦想,有一天,我们不再〃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而能冷静地看每一件事。
我梦想,有一天,孔子〃合理化〃的中庸之道,能真正在我们的生活中落实。
…………………………………………………………………………………………………………
你看过城隍爷出巡的仪式吗?
那真是精彩极引
掌管地府的城隍爷在前面威风凛凛地前进,后面跟着一批青面掩牙的小鬼,和背枷戴铐〃被打下十八层地狱的恶人〃。
看吧!我终于办到了!
常听人说〃压力太大,实在受不了。〃或是讲〃我这个人,就是受不得压力。〃
岂知道,我们每个人从没出生,就已经受到压力,而这压力一直到死,都无法脱离。
如果我们装满一杯水,在杯口盖上一张纸,再把杯子倒过来。会发现,那张纸和杯里的水,能不倾泻下来。
这是因为大气的压力。
如果把一个空心的铁球,切成两半,再合起来,并抽掉其中的空气。会发现那铁球的两半,紧紧吸在一起,即使用十六匹马,都可能拉不开。
这有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的压力。谁能想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由地面向上延伸六十到三百公里,也把它的重量狠狠加在我们身上。
可是,我们不是活得很轻松吗?
那是因为我们的体内,相对地产生压力。两个压力抵消,就毫无感觉了。
在高压下出头的人
记得一位政治家,回忆在监狱做政治犯的时候,常自己孵豆芽。一大把豆子,泡在杯里,居然愈被压在下面的豆子,长得愈肥。
我自己也有经验……
每年秋天,我会在地上挖一个个深达六寸的坑,把郁金香的花球放到坑底,再盖上厚厚的泥土。
每次一边盖上,我一边想:〃这些娇嫩的郁金香,为什么非种这么深呢?它们又怎么有能力,向上冲破这么厚的泥上?〃
只是,一年又一年,它们都及时探出叶片,抽出蓓蕾,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若不是种过郁金香的人,谁会想到,它们是从六寸深的地方钻出来?
大家只见灿烂的花,有谁会想到它艰苦的过去?
在高压下退缩的人
当然,我也偶尔发现有些因为力量不足,没能钻出泥上而死亡的。看到它们终于萎缩的球根,我有着许多感慨:
它们不就像人吗?有些人很有才气,很有能力,甚至很有健康的身体。却因为受不了压力,而在人生的战场退缩下去。
他很可能是参加竞选的政治家,实在受不了精神压力,而中途退选。
他很可能是花十几年时间,准备参加世界运动大赛的国手,却因为承担不了大多人的瞩望。唯恐失败之后,难以面对全国同胞,而临场失常,败下阵来。
他还可能是每天把联考挂在心上的好学生。当那些功课不如他的人,都准备上场一搏的时候,他却宣布:〃我痛恨考试,为了向这考试表示抗议,我要做拒绝联考的小子。〃
他确实可能是特立独行的人物,敢于向他认为不理想的制度挑战。但是,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么想:
他是因为太怕失败、受不了压力,而选择了不应战。
第一部 12
城隍爷抓来的罪人
你看过城隍爷出巡的仪式吗?
那真是精彩极了!掌管地府的城隍爷在前面威风凛凛地前进,后面跟着一批青面潦牙的小鬼,和背枷戴铐〃被打下十八层地狱的恶人〃。
在中国的许多地方,那游行队伍中,被边走边打的恶人,会愈来愈多。因为一路走,一路有人化装成罪人加入。
据说这样可以作为一种仟悔的方法,也可以消灭一些罪恶。但是据心理学家研究,他们实在是怕自己死了之后下地狱,所以先主动〃下地狱〃。就好比原始人类怕狮子老虎,反而把狮子老虎画成壁画。
也可以说,面对恐惧时,他们不但没有采取积极的态度,反而俯首下来,任凭宰割。
同样道理。许多人有惧高症,站在高处往下看,就心惊肉跳。你问他有什么恐惧。他会说〃害怕〃。你再问〃你不是站在很稳的地方吗,有什么好怕?〃
他可能说:〃我觉得自己随时会跳下去。〃
逃避与对抗
不敢面对压力,或实在无法忍受压力的时候,就采取消极的逃避。甚至向那压力去靠拢、屈服。这是多么可悲的人性啊!
连小孩子,都会用装病,或弄伤自己,来博取大人的同情。
连成人都会因为不敢面对工作压力,而装病不上班。
他们岂知道,如同我们面对大气压力,最好的方法,是由体内产生相对的压力,使它两相抵消,让我们突然间,觉得轻松无比。
不信自己办不到
最近读到两个人的报道,都谈到压力。
一位是在一九八五年,以十七岁的年纪,勇夺温布顿网球大赛冠军的德国网球好手……贝克。
他居然:〃如果时光倒流,我真希望输掉那场温布顿赛。〃
因为自从他拿了冠军,大家对他的要求愈来愈高。只要一场失利,就嘘声四起。贝克感慨万千他悦:
〃大家好象只记得我是温布顿的冠军,却忘了我还是个青少年。〃
另外一位,是伟大的音乐家伯恩斯但,他曾对一群年轻的音乐家说:
〃你们要想成为伟大的演奏家,不仅在于你多么勤苦的练习,更要看你走上台,面对观众的强大压力时,是不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恐惧与犹豫,全摔到一边。由内心产生一种特殊的力量,一种不信你办不到的力量。那力量,使你成为大师!〃
我更永远记得,代表美国参加世界溜冰大赛的克莉丝蒂·山口小姐,当她做完一连串最难的动作时,没等表演结束,就握紧拳头,向空中狠狠一挥。
后来记者问她,那一挥是什么意思,
山口一笑,说:
〃是看吧!我终于办到了!(gosh! i made it!)〃
…………………………………………………………………………………………………………………
别让配料杀了你的味觉,别在文章里加太多辣椒和味精,更别不合时宜地一味倾吐,让读者喝了一大壶冷茶。
做一桌文章的好菜
常有读者写信来,赞美我的文章写得好,并请教我写作的方法。
对于这一点,我真是愧不敢当,我从不认为自己的文笔好,也没什么特别的写作方法,更不是文学科系的〃学院派〃出身,我只是随兴写作,我笔写我口,我口说我心,有时候,我甚至开玩笑地对朋友说:
〃我笔写我口,因为我的许多写作技巧,都是从吃学来的。〃
朋友不信,我则说:
〃你想想,要做一桌莱,就先得买材料,回家切切洗洗,把那不必要的扔掉。再按部就班地想好,哪样先得爆香,哪样应该切花,哪样先得慢火炖烂,哪样又得大火快炒。结果看来简简单单几道菜,很可能先花了一段时间里,用了不少时间买,费了许多时间摘,真正听见刀铲齐飞,看见火光冲天的时间,不过上桌前短短十几分钟。等到端上桌,又一会儿就吃完了。只是菜做得好,真是余味无穷,让人吃完了许久,还有得想。〃
朋友都鼓掌。尤其写作的人,更是心有共鸣。
写文章如同做菜,先得办货
写文章不就如此吗?哪个写文章的人能不早早就想〃材料〃?你只要定下题目,就得想那做法,好好收集材料。而且写作比〃办桌〃更麻烦,一篇文章的材料,常得收集一年半载。写小说的要到文章中的地点体验,写散文的要为写作的主题找素材。你可以读一大堆东西,到最后全不用,却不能不读。〃书到用时方恨少〃,你很可能发现才读过的东西,因为当时没弄清楚,而不敢引用;也可能惊喜到小学念的故事,居然派上用场。
写文章要有生活的经验才主动
我最近看了一本美国黛安艾克曼(dianebckeman)写的《感官之旅》(bnaiuralhistory of the senss)真是吓一跳。这位小姐写嗅觉、触觉、味觉、听觉和视觉,居然洋洋洒洒几十万字。句句有出处,不知下了多少考证的功夫。隔不久,又在美国的公共电视,看到她连续四集的报导,把文字的感官之旅变成影像,让我不得不佩服,她的题材不只是从书本里得来,更有许多〃生活〃的经验,怪不得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会发觉,一个亲身感受过的人,写出的东西,绝不同于纸上谈兵的作品。他谈的不只是知识、是道理,还会给你一种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