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昨日下午陈村老师来电说及张远山老师之夫人,撰文批评若干作家之陈腔滥调。临时抱佛脚,立刻捧读《慢慢微笑》,学习毛尖老师的精湛文笔及卓越见解。
。。
孙甘露之七
小说
三月一日
天气渐暖。下午去作协参加《上海文学》的颁奖会。按吴俊的说法,是观礼去了。如孙颙在会上所言,《上海文学》对我们有知遇之恩。那些年轻获奖者怯生生地模样,大约就是二十年前我初次见到杨晓敏、周介人两位老师时的样子。陈思和问起《少女群像》的出版事宜时说:你的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其实是一样的。此话意味深长。得赠译文版四卷本《卡夫卡文集》及翻译小说数种。
三月三日
中午张水舟来电话,讨论《少女群像》出版事宜。晚上和张昭通电话,约了四月初去北京。
在黄金城道的音像店购唱片两张,马友友演奏约翰·威廉姆斯的电影音乐,《四海兄弟》等等,大师之慢板动人之极。朗朗演奏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这个天生的演奏家,奔放、细腻、炫技。综合了殷承忠、刘诗昆、李云迪等几代演奏家的激情、克制、浪漫和感性,令一个中国爱乐者对钢琴作品的东方式演绎心驰神往。相形之下,吾辈外行在此地见到的若干弹钢琴的人倒像是在灶台上演奏。
三月七日
母亲六十九岁生日,甘霖昨日从新加坡回来。上午母亲原先学校的一些退休老师来,中午在小区对面的添彩酒楼为她祝寿。
三月九日
读完《拉维尔斯坦》——索尔·贝娄认为书是“定时的语言食品”。对我们又有益又有害——我的没有多少创见的看法。由于“人是这样一种造物,对于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有话说。”而此地有另一种相异其趣的传统,如苏轼的诗句:“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或者我在五台山塔院寺文殊发塔所见的楹联:“瓶中甘露常偏酒,手中杨枝不计秋。”
天色渐亮。想起索尔·贝娄的另一部小说《更多的人死于心碎》。那本书里的人物上火时会大叫:“我是修油表的,别拿里程表来烦我。”时隔多年,《拉维尔斯坦》的年事渐高的叙事者齐克对于“心”有了新的解释:“科学技术近来所提供的——如今人们可以到消化系统或心脏去观光。而心脏——归根结底只是一组肌肉罢了。”
三月十日
在罗森便利店看到今年的《书城》,立马抓来翻阅。去年岁末,风传它将停刊。在货架旁一气读完翟(由页di)写田纳西·威廉斯的文章,翟(由页di)称你到了新奥尔良,就是踏上了欲望号街车。文中援引剧作家在他的第一个同性恋人kip离他而去时写的信和日记:“我会像懒散的浪花那样好好地度过余生,在大浪下打盹,并梦见交织跳、单脚旋转和不可思议的足尖站立。”一瞬间似乎对他的主题、方法和文笔的了解深了一层。
kip是个舞蹈演员,田纳西·威廉斯写道:“如果他回来,我再也不会让他离开我。”伤痛至此,令人黯然。
令人黯然的还有年前辞世的马龙·白兰度。彼时,沪上一周刊来电希望写点什么。马龙·白兰度的表演由我们这些外行来点评,实属多余。睁大眼睛,好好享受他的演出,大概才是我们该做的事。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看得见的唯一的东西。
至于他的私生活,只是媒体在引导公众的视听。首日的消息说:他身后留下巨额债务;次日又有消息说:他的各类子女开始争夺他的遗产,诸如此类。如果媒体是有逻辑的,这就是说他的子女在争夺巨额债务。
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国中媒体只是在“援引”外电的消息,如此,真实性是在此首先需要质疑的。我们假设得到的二手资讯都是可靠的。那么人们就必须面对这样的困境:马龙·白兰度成功塑造的众多丰富、复杂的形象,是人们热爱他的原因——如果人们不只是热爱明星的话。而如果马龙·白兰度本人是一个他所塑造的人物式的人——特立独行、复杂多变——那人们似乎无法接受。
人们究竟爱什么?从反面看,也许在公众的无意识中,从来就弥漫着惊世骇俗的意愿?就像菲利普·约翰逊在为他的建筑设计作辩护时所使用的比喻:“高级妓女有什么不好?只要她够高级。”或者如苏珊·桑塔格温婉柔情时所说的:“尊重彼此的疯狂和出错的权利”?
在现实层面上,道德“假设”是一种幻觉,是意识形态面具。
三月十一日
七级风,气温骤降。
电脑又坏了,无法上网,变回一台打字机。
下午f来电话,说及《孔雀》,觉得诸般皆好,只是觉得缺了点什么,使其未臻完美,f的意见是——不令人神往,人间最悲惨的故事也应有一抹神性的光辉超乎其上——艺术作品应该因其凄美而使人心向往之。这古典的尺度对《孔雀》已近乎酷评。
兴安与贺鹏飞来沪办事,晚间约了赵武平在徐家汇小聚。赵武平赠他的译作——肯尼斯·格雷厄姆的儿童读物《杨柳风》,另有耶利内克《死亡与少女》一册。后去la ville houge小饮。
三月十四日
在陈村的小众菜园读到毛尖老师的《宝爷的故事》,新聊斋,乃大事记,笑翻。李锐对张炜的批评和张炜的回应,非小事。哑然。
三月十五日
自己动手重装windows,把个电脑给彻底弄趴下了。
pam dunn在雍福会设宴,招待琳达等四位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过来的作家。雍福会此前乃英国领事馆租用的宅子,餐厅光线昏暗,家具店风格。安忆笑说适合爱涂脂抹粉的人,看不清脸上的褶子。
琳达乃张献参加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时认识的朋友,也是一位剧作家,华裔,她给我们看新作《家书》的封套,上有她曾祖父当年为获得身份缴纳一百纽币的文书影印件——针对华人的歧视性条款。我说在今天大概就是投资移民吧?左右的外交官一通眨巴眼。新西兰政府前些年特为此事向华人道歉。琳达的曾祖父,从照片看,一个标准的中国老头。pam dunn的祖上亦有中国血统,pam dunn 笑称自己长得像毛利人,是个土著。两位常住澳洲的作家有澳洲政府安排,要在陕西南路小住三月,说起上海,喜欢得不行。怪不得我们都住到环线以外去了。就像前些日子宝爷发布的“城市居住规划”:环线以内说英文,内外环之间说普通话,外环线以外说上海话。保罗说现在去新西兰晃悠的上海人越来越多,混合在世界各地去看《魔戒》外景地的人潮中。虽然人们知道,电影中的壮丽景观大半来自电脑。
三月十六日
接李旭发来的请柬,下午去上海美术馆看《巴黎在上海》摄影展。如他所言,展出的作品令人折服。布勒松的《圣…拉扎尔站》、马克·里布《艾菲尔铁塔的油漆工》,这些在杂志的翻拍中见过的作品,在美术馆的展厅里依然夺人眼目。贝尔纳尔·富孔将人体模型和真人并置的戏剧性场景系列作品、阿兰·弗雷谢尔对物体的反射特性之研究——乃是出于“对图像出现和消失之条件的思考”(让…吕克·蒙特罗索)、皮埃尔和吉尔的《巴黎恋人》、卡特琳娜·伊卡姆的《虚拟肖像》最是令人难忘。在三代摄影家的镜头中,自然之欣悦演变为时尚之情欲和虚拟世界的客观之幻觉——世界之映像已转变为世界之延伸。开幕式赠影集一册。愉悦的下午。此前去季风书园,购舍斯托夫、柏林、沃尔科特及宇文所安《迷楼》等六册。
晚间宝爷宴请王文华,同去作陪的还有陆灏、王娜、王为松夫妇等。席间主题为小写的英文字母s。
……
孙甘露之八
。
三月十七日
廖一梅携新作《琥珀》来上海,孟京辉导的新戏,她写的剧本。多年前在北京,时事公司投资排《我爱xxx》,跟王朔一起去看剧组排练,她就是编剧之一。那个寒夜,从亚运村的韩国馆子出来,去青艺,穿过一组复杂的楼梯,仿佛在一阁楼上,剧组在联排。而我——毫不夸张地说,在一旁的椅子上笑得差点叉过气去。遗憾的是没见这戏公演。快十年了吧?今日的明星,那时候还是些没长开的丫头。可她看着一点没变,还是那么干脆利落。
在剧场过道里遇见陈村,脖子上挂着他自谦为“狗仔队”的高级设备,演到一半他就往外走,不知有何急事。同去的沈双倒是喜欢这戏,兴许是北京人的缘故吧。
我这近视眼看不清台上的眉眼,只觉得袁泉的嗓音甚是迷人。依然是那个孟京辉,十八般武艺一样不拉,一个戏剧舞台的周星驰。莎士比亚风格的犀利台词和巴洛克式的陈词滥调穿梭往来,女主角追寻一颗被移植的心脏,算得上是当代的奇幻之旅。廖一梅的人物说:“心脏只是一个血液循环的器官。”较之索尔·贝娄“心脏只是一组肌肉罢了”还算是比较有感情。最令人喷饭的是这一句:“骗取一个骗子的感情是不道德的。”
三月十九日
下午,m‘ on the bund;去年因《美丽线条》(《the line of beauty 》)获布克奖的艾伦·霍林赫斯特(alan hollinghurst)访谈会,应陆灏之约前去,他的老友艾力克斯自告奋勇当译员,两边有谈瀛洲沈双坐镇,如许翻译力量,联合国开会也不过如此吧?主持访问的英方人员当面奉承获奖作家,令听众窃笑。当年阿克曼论及在北京上海晃悠的某些使领馆的文化官员,言辞更是极端:“他们根本不懂文学!”。
艾伦·霍林赫斯特含蓄优雅——这部关乎同性恋的小说,作者亦是道中人 ——阅读作品嗓音抓人。内中关于撒切尔夫人出席舞会的段落博来阵阵掌声,听众中几对黑白配的外国同志频频妩媚微笑。作家对政客和上流社会的挖苦讽刺不遗余力,小说所涉及流亡英国之捷克女钢琴家演奏的作品,在作家的朗读之间穿插播放。窗外天气阴沉,而这下午毫不沉闷。
一个名为上海国际作家节的活动由一家法式餐厅操办——此乃香港国际作家节的衍生活动,令上海的生活滋味多样。几年前写的小说《镜花缘》,开篇场景即是m‘ on the bund,一则人物病态、感情节制的声色故事,与当下乐呵呵的世风格格不入。午后嘈杂的人声令室内少了几分夜间灯火下的妖娆靡丽。外滩,如我在别处写道:“……上海的标志、心脏和边缘……这是一个令我有一丝诧异的地方,它是这座城市的形象和象征,但又是如此地外在于它,仿佛悬挂在体外的心脏,在某处支配着这个城市的生活、经验和想象……”
三月二十日
李辉夫妇来上海,陈村呼朋引类,在家宴客。吴斐待客细心妥帖,水果菜肴、花卉盆栽,乃饕餮之夜。李辉赠他的新书随笔集《走进别人的花园》。所收作品与他的历史研究不同,别有一番风景。众人纷说时下风靡一时的《宝爷故事》。想起日前读到朱利安·巴恩斯所著《福楼拜的鹦鹉》的引言:“当你给一个朋友写传记的时候,你必须写得仿佛你是在报复他似的。(福楼拜)”另有译家撰文,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