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王阳明全集之三(悟真录)-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莫正于天地、江海、日月、四时,然亦莫奇于天地、江海、日月、四时者何?惟无穷,惟不竭,惟“终而复始”,惟“死而复生”故也。由此观之,不变不化,即不名奇,“奇正相生,如环无端”〔二〕者,兵之势也。任势即不战而气已吞,故曰以“正合”、“奇胜”。 

虚实第六

苏老泉云:“有形势,便有虚实。”盖能为校计索情者,乃能知虚实;能知虚实者,乃能避实击虚,因敌取胜。“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微乎神乎,此乃其所以“致人而不致于人”者乎! 

军争第七

善战不战,故于军争之中,寓不争之妙。“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分合为变”,“悬权而动”;而必申之以避锐击惰;“以治”,“以静”,“无要”,“无击”,“勿向”,“勿逆”等语,所谓“校之以计而索其情”者,审也。匪直能以不争胜争,抑亦能不即危,故无失利。 

九变第八

从古有治人无治法。国家诚得于“九变”之将,则于“五利”、“五危”之几,何不烛照数计,而又何覆军杀将之足虞乎?“智者之虑〔三〕,杂于利害”,此正通于“九变”处,常见在我者有可恃,而可以屈服诸侯矣。 

行军第九

“处军相敌”,是行军时事。“行令教民”,是未行军时事。然先处军而后相敌,既相敌而又无武进,所谓“立于不败之地”,而兵出万全者也。 

地形第十

今之用兵者,只为求名避罪一个念头先横胸臆,所以地形在目而不知趋避,敌情我献而不为觉察,若果“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单留一片报国丹心,将苟利国家,生死以之,又何愁不能“计险阨远近”,而“料敌制胜”乎? 

九地第十一

以地形论战,而及“九地”之变,“九地”中独一“死地则战”,战岂易言乎哉?故善用兵者之于三军,“携手若使一人”,且如出一心,使人人常有“投之无所往”之心,则战未有不出死力者,有不战,战必胜矣。 

火攻第十二

火攻亦兵法中之一端耳,用兵者不可不知,实不可轻发,故曰:“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四〕。”是为“安国全军之道”。 

用间第十三

用间与乘间不同,乘间必间自人生,用间则间为我用。知此一法,任敌之坚坚完垒〔五〕,而无不可破,横行直撞,直游刃有余了。总之,不出“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语。梅林曰:用间是制胜第一妙法,故孙子作十三篇,以此结之。其寓意远矣,有志当世者,不可不留心焉。 

《吴子》

(自首《开国》〔六〕第一至《应变》第五无评) 

励士第六

吴子握机揣情,确有成画,俱实实可见之行事,故始用于鲁而破齐,纵入于魏而破秦〔七〕,晚入于楚而楚伯。身试之,颇有成效。彼孙子兵法较吴岂不深远,而实用则难言矣。想孙子特有意于著书成名,而吴子第就行事言之,故其效如此。 

《司马法》 

(《仁本》第一无评) 

天子之义第二 

先之以教民,至誓师用兵之时,犹必以礼与法相表里,文与武相左右,即“赏罚且设而不用”,直归之“克让克和”,此真天子之义,能取法天地而观于先圣者也。 

《李卫公问答》 

(问答上、中卷无评) 

问答下卷 

李靖一书,总之祖孙、吴而未尽其妙,然以当孙、吴注脚亦可。 

《尉缭子》 

(自《天官》第一至《武议》第八无评) 

将理第九 

将为理官,专重审囚之情,使关联良民,亦得无覆盆之冤,可谓“直进虞廷钦恤”之旨。 

(《原官》第十无评) 

治本第十一 

武禁文赏,要知文武二者不可缺一。 

(自《战术》第十二至《踵军》第二十无评) 

兵教上第二十一 

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兵之用奇,全自教习中来。若平居教习不素,一旦有急,驱之赴敌,有闻金鼓而色变,睹旌旗而目眩者矣,安望出死力而决胜乎? 

(自《兵教》下第二十二至《兵令》上第二十三无评) 

兵令下第二十四 

《尉缭》通卷论形势而已。 

《三略》

(《上略》无评) 

中略 

皇帝王霸四条,总是论君臣相与之道,而化工特带言之,中间直出“揽英雄之心”一语,末复以“揽英雄”一语结之,《三略》大义,了然心目矣。 

下略 

开口便曰:“泽及于民,贤人归之。”结尾仍曰:“君子急于进贤。”端的不出“务揽英雄”一语。 

《六韬》 

文韬 

文师第一 

看“嘿嘿昧昧”一语,而韬之大义,已自了然。 

武韬 

(自《发启》第十三至《文伐》第十五无评) 

以此十二节为“文伐”,毋乃更毒于“武伐”乎?兵莫惨于志,安在其为文?文王圣人,不必言矣,即尚父荐扬,何遂阴谋取胜至此?明是后世奸雄附会成书,读者可尽信乎? 

梅林曰:“养其乱臣,回崇侯虎是也〔八〕;进美女淫声,华氏女是也;遗良犬马,骊戎之文马是也。即末一节,而太公一一身行者,岂得谓之诬哉? 

龙韬 

(自《王翼》第十八至《奇兵》第二十七无评) 

五音第二十八 

上古无有文字,皆由五行以制刚强。今兵家亦知法五行相克,以定方位日时,然而于审声知音,则概乎未有闻也。非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杀者,其孰能与于斯? 

兵征第二十九 

“望气”之说,虽是凿凿,终属英雄欺人。如所云“强弱征兆,精神先见”,则理实有之。 

农器第三十 

古者寓兵于农,正是此意。无事则吾兵即吾农,有事则吾农即吾兵,以佚待劳,以饱待饥,而不令敌人得窥我虚实,此所以百战而百胜。 

虎韬 

军用第三十一 

兵中器用之数,正不嫌于详悉,可备考。 

(自《三阵》第三十二至《军略》第三十五无评) 

临境第三十六 

梅林曰:自此至《垒虚》共七篇,体意相似,皆因事法,而又有法外之谋者。 

本篇原件由日本学者佐藤一斋所藏。卷首原有徐光启、孙元化、胡宗宪、茅震东的序言,发表于《阳明学报》第一七○号。另东北图书馆亦藏有明朱墨印本《武经七书评》。今据《阳明学报》移录。 

校勘记

〔一〕 军始,《孙子十家注》本题名《形篇》。 

〔二〕 如环无端,《孙子十家注》本作“如循环无端”。 

〔三〕 之,原本作“能”,据《孙子十家注》改。 

〔四〕 愠,原本作“惶”,据《孙子十家注》改。 

〔五〕 坚坚,疑为“坚壁”之误。 

〔六〕 开国,《诸子集成》本作“图国”。 

〔七〕 纵,疑为“继”字之误。 

〔八〕 回,恐系误衍字。 

大学古本傍释

序已收录《阳明全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则近道矣。 

明明德、亲民,犹修己安百姓。明德、亲民无他,惟在止于至善,尽其心之本体,谓之止至善。至善者,心之本体;知至善,惟在于吾心,则求之有定向。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明明德天下,犹《尧典》“克明峻德,以亲九族”,至“协和万邦”。心者身之主,意者心之发,知者意之体,物者意之用。如意用于事亲,即事亲之事格之,必尽夫天理,则吾事亲之良知无私欲之间而得以致其极。知致,则意无所欺而可诚矣;意诚,则心无所放而可正矣。格物如格君之格,是正其不正以归于正。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则在修身。知修身为本,斯谓知本,斯谓知之至。然非实能修其身者,未可谓之修身也。修身惟在诚意,故特揭诚意,示人以修身之要。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诚意只是慎独工夫,在格物上用,犹《中庸》之“戒惧”也。君子小人之分,只是能诚意与不能诚意。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此犹《中庸》之“莫见莫显”。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言此未足为严,以见独之严也。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诚意工夫实下手处惟格物,引《诗》言格物之事。此下言格致。 

《诗》云:“瞻彼淇澳……终不可喧兮!” 

惟以诚意为主,而用格物之工,故不须添一“敬”字。“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犹《中庸》之“道问学”、“尊德性”。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犹《中庸》之“齐明盛服”。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格致以诚其意,则明德止于至善,而亲民之功亦在其中矣。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明德亲民只是一事。亲民之功至于如此,亦不过自用其明德而已。 

康诰曰:“克明德。”……皆自明也。 

又说归身上。自明不已,即所以为亲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孟子告滕文公养民之政,引此诗云:“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君子之明德亲民岂有他哉?一皆求止于至善而已。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止于至善岂外求哉?惟求之吾身而已。 

为人君,止于仁……与国人交,止于信。 

又说归身上。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又即亲民中听讼一事,要其极,亦皆本于明德,则信乎以修身为本矣。又说归身上。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修身工夫只是诚意。就诚意中体当自己心体,常令廓然大公,便是正心。此犹《中庸》“未发之中”。正心之功,既不可滞于有,又不可堕于无。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人之心体惟不能廓然大公,是以随其情之所发而碎焉。此犹“中节之和”。能廓然大公而随物顺应者,鲜矣。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此谓治国在齐家。 

又说归身上。亲民只是诚意。宜家人兄弟,与其仪,不忒只是修身。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是以君子有洁矩之道也。 

又说归身上。工夫只是诚意。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佼矣。 

惟系一人之身。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身修则能得众。又说归身上,修身为本。 

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惟在此心之善否。善人只是全其心之本体者。 

《泰誓》曰:若有一个臣……此是能诚意者。 

人之有技,娼疾以恶之…… 

是不能诚意者。 

唯仁人放流之…… 

仁是全其心之本体者。 

王阳明《大学古本傍释》有明隆庆刻本、清爱古香斋藏刻本。今据民国二十七年上海涵芬楼影印隆庆刻本移录。移录时,对《大学》古本原文略有删节。删节处用省略号“……”代替。 

大学古本原序

庚辰春,王伯安以《大学》古本见惠,其序乃戊寅七月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