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觉悟之道-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4)每一谛有三个方面。这样四谛就有十二种。

(15)这里指阿罗汉果(arahattaphala)。

(16)dhammacakkhu-法眼意指三种未圆满圣道者,即入流果,一还果和不还果。陈如获证第一圣果,其他人在后来得第一圣果。

(17)yam kinci samudayadhammam sabbam tam nirodhadhammam。

(18)《大品》,第13页;《相应部》,第三品,第66页。

(19)由上帝创造,或从神我中派生出来的恒常不变实体。

(20)所谓的有情是由此五蕴构成。于此五蕴之外,再无有情可言。如果一人去除五蕴,不复有任何存在。灵魂既不存在其中任何一蕴,也不存在于五蕴共体,更不存在于五蕴之外。

(21)同上面一样,佛陀说明了每一有情的其它四蕴。佛陀对其他情每一构成有情之蕴体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这里的翻译省略。

(22)由于贪欲(tanha),一个人错误地认为:此是我所。由于我慢(mana),有人认为:此是我。由于邪见,一有人认为:此是灵魂。这是三种错误的概念(mannana)。

d  



第七章 宣说佛法


诸佛应世乐,演说圣法乐;

僧伽和合乐,共修持戒乐。

——《法句经》

耶舍及其朋友的出家

在波罗捺斯城,有一富家子弟,名叫耶舍,家财万贯,生活富裕。一天早上,他起床后看见侍女和舞女们丑态毕露,深觉世俗生活荒唐不净,厌恶之感油然而生。厌恶之极,整座宫殿式的房屋好似一座阴森可怕的停尸场,他意识到世俗生活的空洞,偷偷离家出走。他一边喊:“好苦恼,真压仰。”一边朝佛度五比丘后临时居住的鹿养苑走去。此事发生在佛陀讲说第一经,五比丘获得阿罗汉果后的第五天。

此时此刻,佛陀和平常一样,在一空旷之地来回踱步,看见他从远处跑了过来,就离开大道,坐在一个早已准备好的座位上。耶舍走近止步不前,口中不住的喊着:我真苦恼,我真压仰。

佛陀随即说道:“耶舍,这里没有苦恼,这里没有压仰,过来吧,耶舍,坐下,我有清净解脱之法,你可领受。”

被烦恼折磨得痛苦不堪的耶舍听到佛陀如此鼓舞人心的妙语,欢喜无比,即刻脱掉金色拖鞋,来到佛前,恭敬行礼后,端坐一边。

佛陀开始为他说法,耶舍即时得第一圣果(sotapatti)。

首先,佛陀向他讲说了布施(dana),道德(sila),天道(sagga),五欲之过(kamadinava),舍离之乐(nekkhammanisamsa)等法。当佛陀了知他的意识已被净化,乐意接受更高圣法之时,即以四谛之法教授与他。

耶舍的母亲第一个发现儿子不见了,马上把此事告诉了她丈夫。富翁和者立刻派人骑马四出寻找。他自己则沿着鞋印,一路来到鹿养苑。佛陀看见他从远处跑来,便显示神通,以愿力不使他看见他的儿子。

离翁走近佛陀,躬身施礼,恭敬地询问佛陀是否看见了他儿子耶舍。

“请到这边来稍坐片刻,你将看到你儿子。”佛陀说道。

这一喜讯给他带来了无比的快乐。他过来坐下。佛陀即给他讲说佛法。他听闻之后,高兴万分,欢呼道:

“妙哉!妙哉!世尊,如同一人摆正了被颠倒之物,揭示了被隐藏之物,给迷途者指路,在黑暗中举灯,使有眼之人能见。同样的,世尊以方便权巧演说佛法。”

“世尊,我今皈依佛法僧(1),愿世尊接受我为终身弟子。”

耶舍在一边聆听了佛陀给他父亲所讲之经,当下得阿罗汉果。随后,佛陀隐去法力,使父子相见。富翁望着他的儿子,邀请佛陀及其弟子第二天到家受斋,佛陀默然无语地接受了他的邀请。

富翁走后,耶舍请求佛陀准许他出家(2)。

“善来比丘,善讲佛法,梵行为生,终结苦痛。”佛陀以此语,给他授了大戒(3)。

连耶舍在内,阿罗汉增至六位。

佛陀应邀,同六名弟子一道,前来富翁家应供。

耶舍尊者的母亲和他的前妻聆听佛法后,即得初果,成为最初两个女弟子。(4)

耶舍尊者有四个名高望重的朋友。他们分别是维摩罗,普那说,须跋获,歌瓦婆提。当他们听说好友耶舍剃除了须发,披上黄色袈裟,过着出家人的生活,他们也来到耶舍住处,希望同他一样出家。耶舍把了们引见给佛陀。听讲佛法后,他们即证阿罗汉果。

耶舍尊者另有50名要好朋友,分别出生于各地的贵族家庭。他们也都接受了佛法,加入僧团,证得阿罗汉果。

佛陀大彻大悟之后,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内,阿罗汉的数目就增加到60名,他们都来自有钱有势的名门望族。

真理的最初传播者

在很短的时间内,佛陀就使60名弟子觉悟佛法。因此,他决定把他们作为真理的使者,平等无碍地向一切众生宣讲他的教法。在派送他们到四面八方弘法时,佛陀这样告诫他们:(5)

“诸比丘,我已从世间或出世间的桎梏中得到了解脱,你们也从世间或出世间的束缚中得到了解脱。诸比丘,去吧,为了大众的善益和福祉,出于对世界的慈悲,为了人天(6)的善益和福祉。诸比丘,不要两人同去,在事理方面,传授善于始、善于中,善于末的佛法,宣扬梵行。(7)”

“有一些众生,眼中只有一点点尘土,他们闻法后,灰尘将散落。明了佛法。”

“诸比丘,为了宣说佛法,我也将前往优楼频螺。”

“高举圣者大旗!你们这些所作已办者,为了其他大众的利益,宣说无上佛法。”

作为一位宗教导师,佛陀第一个派送其出家并觉悟了的弟子们,悲悯众生,传播教法。这些最初的弘法者们没有固定的住处,独行独往,身无分文。他们被期待着云游各地,讲说无上圣法,除了遮身的袈裟和乞食的饭钵之外,他们一无所有。因为地区广阔,而弘法者相对很少,佛陀劝告他们单独从事弘法事业。因为他们都是已从色欲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的阿罗汉,其主要而且是唯一的目的就是教授佛法,宣扬梵行。他们已是达到生命目的的阿罗汉,他们的神圣职责就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提高人类的道德修养。物质生活虽很重要,但这不是他们所关心的事。

僧团的建立

当时,世上只有60位阿罗汉。以这些清修梵修者为核心,佛陀以“民主为体制,共和为分配原则”建立了出家僧团。在僧团成立之初,其成员来自社会最上层,都是博学多闻,大富大贵之人。但是,僧团大门对一切有缘人敞开,不管其种姓、等级和地位如何。四种姓中的年轻人或老人自由地加入僧团,就象兄弟一般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没有任何岐视和分别。这种一直持续到现在的高贵比丘僧团,是世界上最大古老,具有历史意义的独身组织。(8)

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出家,以梵行生。作为在家居士,他们也能如法生活,而证圣果。耶舍尊者的父母和他的前妻是佛陀在家弟子中最为著名者,他们三人在精神修证上都有很高深的造诣,足以证得第一圣果。

在此作为真理使者的60位大阿罗汉帮助之下,佛陀决定弘扬无上圣法,向那此乐闻佛未能之人宣说。

三十位年轻人的皈依

佛陀随自己所愿,在波罗捺斯的鹿养苑住了一段时间后,起身前往优楼频螺。途中,他在树林的一棵树下休息。

就在这时,三十位快乐的年轻人,带着他们的妻子,来到这座小树林里游玩。他们中间有一个人没有妻子,他就找来一个妓女。当大家寻欢作乐之时,这位妓女拿着他们的贵重东西,悄悄的溜走了。年轻人在树林里四处追寻。当他们看见佛陀时,就过来问他是否看见一个女人路过此地。

“年轻人,你们以为哪一个更好,是寻找女人,还是寻找自己(9)?”佛陀问道。

“世尊,寻找自己更好。”年青人答道。

“那么,你们坐下,我有圣法,你等可聆听。”佛陀说。

“世尊,太好了!”他们一边答应着,一边恭敬地向佛陀行礼,满怀期望地坐在一旁。

他们聚精会神地聆听着佛法,便得法眼通(dhammacakkhu)。此后,他们加入了僧才,接受大战。

迦叶三兄弟的皈依

佛陀一路行化,来到优楼频螺。这里居住着三住从事祭火的苦修兄弟,他们是优楼频螺迦叶、那提迦叶和伽耶迦叶。兄弟三人分处三地,各有500、300和200名弟子。年纪最长者顽固执迷自己的精神修证,错误地以为自己是阿罗汉,以此来教化众人。佛陀来到他居住之地,征得他的许可后,便在毒蛇栖息的事火房里过夜。佛陀显示神通,征服了蛇王。此事使优楼频螺大为高兴,邀请佛陀作为自己的客人住下。在以后的几次事件中,佛陀迫不得已,曾多次化现神通,劝化此苦修者,但是,他仍然执著于他的信条,认为自己是阿罗汉,不承认佛陀是阿罗汉。直到最后,佛陀才使他信服。随即,他同其弟子们一道,加入僧团,得以受戒。他的两个弟弟和他们的弟子也跟着他一同出家。这样,在迦叶三兄弟及其一千弟子的陪同下,佛陀来到离优楼频螺不无的伽耻舍闍,在那里,他讲了《一切燃烧经》(adittapariyaya sutta)。听完此经后,他们全都得阿罗汉果。

《一切燃烧经》(10):

诸比丘,一切在燃烧。诸比丘,何为一切在燃烧? 

眼在燃烧,色在燃烧,眼识在燃烧,触在燃烧,从眼而生起的苦乐,或非苦非乐的感受亦在燃烧。因何而燃烧?我说此由贪、嗔、痴、生、老、死、忧悲、苦恼,点着而燃烧。

“诸比丘,如此意想:多闻圣弟子厌恶色、眼、眼识、触,一切由眼而生的苦乐,或非苦非乐等感受;厌离耳或声,鼻或香,舌或味,身或触,意或法,意识,意,以及从心而生的一切其乐,非苦非乐之受,由厌恶而远离,由远离而解脱,因此而悟轮回已尽,梵行为住,所作皆办,更无此界。”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断除一切烦恼,共证阿罗汉果。 

大弟子舍利弗和目键莲的皈依

离王舍城不远处,有一村寨叫优婆提(upatissa),也叫那律柯(nalaka)。村里住着一绝顶聪明的年轻人,名叫舍利弗。

因为他属于村里的统治家族,所以有人也叫他优婆提。

虽然他从小就受到婆罗门的薰陶,但是他广阔的人生观和成熟的智慧迫使他放弃了世传的宗教,从而接受了更具忍让和科学哲理的佛法。他的兄弟姐妹们都以他的善行为榜样。但是,他的父亲瓦干陀是一个道道地地的婆罗门教信徒,他的母亲曾因他信奉佛教而大为不快。但在舍利弗临圆寂前,他劝说其线皈依了佛教。

优婆提从小在荣华富贵中长大。他与诃利陀,又名目键莲结为生死之交。他俩在遥远的过去世就是亲密好友。有一天,当他们游乐于山顶庙会时,他们意识到五欲之乐是何等的虚幻和短暂,当时他们就决定离开世俗生活,寻求解脱之道,远行各地,寻找安隐。

这两位探求者首先找到娑贾耶。并跟他出家。他有众多的追随者。不久获得了老师传授的一点点知识,但此种教理不能使他们满足,因为他们无法发现解除危害人类病苦的全能药方,因此就离他而去,往返于各地寻找安乐。最后,他们回到自己的村庄。两人约好,无论其中哪一位发生现了真道,都要告知对方。

当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