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觉悟之道-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请看,世尊,摩诃波闍波提正站在外面,双脚臃肿,满身灰尘,一脸悲伤。请允许妇女出家,让她们在世尊的法和律下以梵行为生。如果准许妇女出家,比梵行为生,这是一件好事。”

“阿难陀,够了,请不要说应该让妇女出家。”佛陀回答说。

阿难陀替她们作了第二次,第三次请求,但是佛陀没有让步。

接着,阿难陀尊者改变了方法,恭敬地向佛陀问道:

“世尊,当妇女遵循佛陀的法和律出家,依梵行为生,她们是否可以证得入流果(sotapanna),一还果(sakadagami),不还果(anagami)乃至阿罗汉果(arahant)。佛陀回答说她们有可能证得圣果。”

阿难陀尊者从这一积极的回答中得到鼓励,又进一步问道:

“世尊,既然她们能够证圣果,摩诃波闍波提乔达弥曾对世尊有过再生大恩。作为姨妈和奶妈,她抚养了世尊,在世尊的母亲去世后,用自己的奶乳喂养世尊。世尊。请同意妇女出家,让她们在世尊的法和律下以梵行为生。如果准许妇女出家,以梵行为生,这是一件好事。”

“阿难陀,如果摩诃波闍波提乔达弥愿意接受八敬法,就让她以此为受戒。”佛陀说道,终于阿难陀的请求作了让步。

八敬法(16):

1、即使戒腊百年的比丘尼也要礼敬刚刚受戒(upasampada)的比丘(17),起身相迎,以示恭敬,以尽一切应尽之义务。

2、比丘尼不应在没有比丘的地方安居(vassa)。

3、每半月比丘尼应向比丘僧团询问羯磨(uposatha)时间(18),请求比丘开示。

4、比丘尼结居仪式(19)(pavarana)应在比丘、比丘尼在场的情况下举行(询问大众们是否曾看见、听说或怀疑过失之处)。

5、应以比丘和比丘尼僧团之法,不与犯大戒比丘尼共住(manatta)。(20)

6、受六戒二年的沙弥尼应从比丘和比丘尼僧团处受大戒。

7、比丘尼不得指责比丘。

8、比丘尼不应劝告经丘,但比丘应劝告比丘尼。

她们应一生恭敬,尊重此戒律。

当阿难陀把这些转告了摩诃波闍波提乔达弥时,她乐意遵守此八敬法。因此,她当即得受大戒。

在创建比丘尼僧团时,佛陀预见到了未来的影响。他说:

“阿难陀,如果妇女不被允许出家,不得在如来宣说的法和律中依梵行为生,净行净得以长存,圣法净待续一千年。只因妇女被允许出家,净行将不能久存,圣法只能持续五百年。”(21)

佛陀继续说:

“阿难陀,正如一个家庭有很多女人,但只有很少男人,这个家庭很容易被盗贼侵犯。同样的,无论妇女被允许在什么样的法或律下出家,以梵行为生,其净行将不会久远。”

“正如一人预先建造好水库的堤坝,使水不得泛溢,同样的,我预先给比丘尼们规定了八敬法,让她们一生不得违犯。”(22)

一般来说,这些评论也许不会迎合妇女口味,但是佛陀当然没有全盘指责妇女,只不过是指出了她们在性格上的弱点而已。

因为若干个正当的理由,佛陀不太情愿地接受妇女参入僧团。但应该提到的是,在世界历史上,佛陀第一个创建了戒律齐全的妇女组织。正如他指定舍利弗和目键莲尊者为比丘僧团的两大弟子,他指定柯玛和优波罗乌那为比丘尼僧团的两大弟子。

一天,比丘尼摩诃波闍波提乔达弥来到佛陀跟前,请佛讲法,以使她能独自精进,而证圣果。

佛陀说道:

“乔达弥,你应如是警觉:一切导致兴奋而非安隐,高傲而非恭敬,贪求而非少欲,喜乐群居而非隐居,懒惰而非精进,贪得无厌而非随意满足,乔达弥,你应如是牢记:此非法非律,非导师之教。但是,乔达弥,你应如是警觉:一切导致安隐而非兴奋,恭敬而非高傲,寡欲而非贪欲,乐于隐居而非群居,热情精进而非懒惰,满足而非抱怨,乔达弥,你应如是牢记: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导师之教。”(23)

不久,她以如实分析智(24)(patisambhida)证阿罗汉果。

同她一齐受戒的释迦族妇女们也都证得阿罗汉果。

在众女弟子中摩诃波闍波提乔达弥资历最深,经验最为丰富。

《长老尼偈》中有几首她在证阿罗汉果后所作的偈诵。

[注]

(1)此事件引自于马呜尊者的梵文诗篇。《美难陀》,已由琼斯德译成英文,德里,1975。(编者按)(2)《法句经》,第1314偈。

(3)《长老偈》,第157,158偈,第127页。

(4)《本生故事》,第456。英译《本生故事》,第四部,第61页。

(5)gandhakuti,佛陀居住地的统称,特指给孤独建造的佛陀精舍。(编者按)

(6)《本生故事》,第四部,479,第228页;英译《本生故事》,第四部,第142页。

(7)如佛陀的色身舍利。

(8)堆积而成的山,亦名斯陀般(stupa)(巴利语-thupa)南亚地区普遍流行的具有佛教特色的纪念性建筑物。(编者按)

(9)此历史最为悠久的神圣树仍然生和在印度的萨瓦堤。

(10)《长老偈》,第1424偈,第354页。

(11)《增支部》,第24页。英译《增支部》,第一品,第19页。

(12)《长部》,第二品,《大涅槃经》,第72页。

(13)《佛教传说》,第160页。

(14)《长老偈》,第353页,1020偈;《法句经》,第147偈。

(15)《律藏》,第三品,第320页;《增支部》,第四品,274页。

(16)因为这些是有关戒律方面的问题,其中有些不适宜在家居士。

(17)比丘戒。

(18)月圆日和新月日,比丘集中起来诵持根本大戒。

(19)雨季的正式结束。

(20)一种戒律行为。

(21)见《增支部》,第四品,第184页。

(22)见《增支部》,第四品,第185页。

(23)《律藏》,第三品,第329330,见《增支部》,第四品,第186,187页。

(24)对意思(attha),经文(dhamma),词源出处(nirutti),以及理解此三(patibhana)的分析知识。

 。。



第十章 佛陀的反对者和护持者


犹如坚固岩,不为风所摇,

毁谤与赞美,智者不为动。

——《法句经》

为了人类的福祉,佛陀忘我地行化各地,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的信徒遍布社会的最高层和最低层。人们对他的爱是自发的,对他的尊敬是深厚的。国王和贵族、富人和穷人、虔诚的民众或淫女,各阶层的善男信女,争先恐后地为他服务,从而使他崇高的使命得以成功。富者为他慷慨出钱,建筑环境宜人的寺院,信仰虔诚的贫穷者,以谦卑的方式表达他们的虔敬。而他却圆融平等地接受富人和穷人的供养,没有任何偏心或偏见。不过,他对穷人或低下种姓之人施与了更多的悲悯。如同蜜蜂在百花丛中采蜜而无损于任何花朵,他生活在信徒和支持者中,不给任何人带来一点一滴的不方便。各种各样的供养纷纷向他飞来,而他却彻底无染无著地接受一切。

虽然他为人类服务的动机是绝对的纯洁,彻底的无我,但是在宣说和传播教法中,佛陀不得不与强大的反对者作斗争。他受到刻薄地批评,公然的侮辱,以及无情的人身攻击。这是其他宗教领袖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他的主要反对者就是外道之师及其追随者。而他们的传统教法和盲目的祭祀仪式受到佛陀的公正抨击。就个人而言,他最大的敌人就是他的姻弟和早期弟子提婆达多。他曾试图谋害佛陀。

佛陀与提婆达多

提婆达多是天臂城王和般弥陀的儿子,耶输陀罗是他的姐姐。这样,他就是佛陀的堂弟和姻弟。在佛陀行化说法的初期阶段,他就同阿难陀等其他释迦族的王子们一道,加入了僧团。他未能达证任何圣人之境,但却以世俗神通(pothujjanikaiddhi)而闻名。他的主要支持者之一就是曾经为他建造精舍的阿闍世王。

在他的早期生涯中,他以梵行为生,堪称典范,舍利弗尊者甚至还专程到王舍城赞扬他的修行。但是后来,世间的名闻利养浸蚀了他的心,嫉妒佛陀,他的品性由此而迅速蜕化,终于成为佛陀的最大个人反对者。当他对佛陀怀恨在心时,他的神通也就自然地荡然无存了。虽然他手段恶劣,生活堕落,但是他也有一大批扩徒和许多崇拜者,甚至有人更喜欢他而非舍利弗。

有一次,他来到佛前,要求把僧团的领导权交给他,原因就是佛陀年事已高。佛陀斩钉截铁地拒绝了他,说:“我甚至不把僧团交给舍利弗和目键莲,我又怎会交给你?”他对佛陀的拒绝恼羞成怒,发誓报仇。为了维护和保持僧协和的尊严,佛陀当众宣布:“提婆达多以佛法僧为名所作一切,须自己负责。”

因此,他伙同阿闍世王,策划谋害佛陀。阿闍世王在仓皇煽动下,害死自己的父亲,篡夺王位。而他本人却妄想谋害佛陀,领导僧伽大众。忘恩负义的阿闍世王杀死了他虔诚的父亲。提婆达多雇佣一批弓箭手,前往行剌佛陀。但是,同他所期待的正好相反,全部雇佣者皆成为佛陀的皈依者。他的险谋失败了。他决定亲自动手。当佛陀走在灵鹫山坡时,他爬上山顶,残忍地把一块巨石投向佛陀。幸好这块石头击到另一块石头,一片碎石轻微地砸伤了佛陀的脚,流血不止。有生大夫照顾并设法治好了他的脚。

提婆达多又一次试图谋害佛陀,但仍然没有成功。他用烈酒灌醉了国象那兰机里,然后解开僵绳,放他朝佛陀过来的方向奔去。疯狂的大象以雷霆万钧之势朝佛陀奔来。阿难陀尊者向前紧跨一步,以自己的生命来保护佛陀。但是佛陀却广运无限慈悲,制伏了大象。

由于这最后一次邪恶行径,提婆达多大失民心。他受到公众议论的强烈谴责。阿闍世王不得不取消对他的支持和赞助。他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可耻下场。

紧接着,他又绞尽脑汁,以欺骗为生。他狡黠的大脑又设计出一条貌似安平的计划。在诃卡利克等臭气相投的恶比丘帮助下,他又想在僧团内制造分裂。

他要求佛陀在比丘僧伽中制定如下五戒:

1、比丘应住山林。

2、比丘应以乞食为生。

3、比丘应着粪扫衣(由从垃圾及墓地中拣来的破布做成的袈裟)。

4、比丘应作憩于树下。

5、比丘一生不得食用鱼肉。

他心里很清楚,佛陀肯定不会同意。但他希望以佛陀的拒绝为借口,肆意贬低佛陀,由此而赢得无知大众的支持。

他提出这些要求后,慈悲宽忍的佛陀向弟子们宣布,他们可以自由接受这些戒律,但他不会强迫大家遵行。

提婆达多以此拒绝为由,在僧团内制造分裂,他对众比丘散言:“兄弟们,谁的话更为高尚,是如来的,还是我的?愿意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人,跟着我走吧。”

一些新近出家,对佛法不甚了解的比丘们明显地赞同他的主张,从而站到他的一边。在这些同流合污之人的前呼后拥下,他去了伽耶山。但是,在佛陀的指导下,舍利弗和目键莲尊者一路追寻过去,对他们解说佛法,成功地把他们的争取回来。

从那时起,罪恶的日子终于降临他的头上。当他病入膏肓,临命终时,他真诚地洗心忏悔,希望见到佛陀。但是由于他恶化深重,未能见到佛陀,就凄惨地死去。在此最后一刻,他皈投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