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觉悟之道-第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中列举了一系列在家居士的义务,每一种有五: 

1.子女应如此照顾好父母:①资助他们;②履行义务;③维护家系;④精进努力,堪受财产;⑤为去世亲人,广行供养。 

2.得到子女如此照顾的父母应如此对待子女:①劝阻行恶;②奉劝行善;③授以技业;④婚配适当;⑤适时交予财产。 

3.学生对老师应如此:①恭敬起立;②照顾起居;③注意听讲;④服侍左右;⑤恭敬受教。 

4.得到学生如此照应的老师应如此对待学生:①以最善法训导;②授予自己已知善知识;③教以工艺和知识;④把他们介绍给朋友和同事;⑤确保他们的安全。 

5.丈夫应如此对待妻子:①礼貌;②不轻视;③忠实;④给予权力;⑤赠以用品。 

6.得到丈夫如此善待的妻子应如此对待丈夫:①井井有条地行使责任;②友好善待周围之人;③忠贞;④保护好丈夫的所得;⑤持家勤劳不懒惰。 

7.年幼者应如此对待其朋友和相识:①慷慨;②言词善美;③促其行善;④平等;⑤真诚。 

8.得到年幼者如此善待的朋友和相识应如是对待年幼者:①放逸时给予保护;②浪荡之时保护其财富;③害怕之时充当其避难所;④危险之时不予抛弃;⑤时时想到他是孩子。 

9.主人应如此对待他的佣人和雇员:①量力给予工作;②给予饭食和工资;③生病时照顾他们;④给予佳肴;⑤适时予假。 

10.得到主人如此善待的佣人和雇员应如此对待主人:①在主人之前早起;②在主人之后睡觉;③仅拿取给予之物;④尽心尽职;⑤传播主人之善名。 

11.在家人应如此对待梵修者:①善行;②善语;③善意;④敞开大门迎接他们;⑤财物供养。 

12.得到在家人如此善待的梵修者应如此对待在家人:①劝阻行恶;②奉告行善;③全心爱护;④讲授未闻之法,澄清已闻之法;⑤指出升天之道。 

菩萨圆满所有这些家庭义务(carittasila),真正成为名副其实、品行兼优的谦谦君子。除了这些应做之事外,菩萨总是努力守持其它有关道德规范(varitta—sila),过着理想的佛教生活。 

菩萨正确地知见事情的因果,自觉自愿地精进止恶行善。他总是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利益自己和他人,从不损害他人,无论是人还是其它动物。 

所有众生皆珍惜自己的生命,没有任何人有任何权力剥夺他人的生命。因此,菩萨慈悲一切众生,乃至爬在自己脚上的小虫,从不伤害或使人伤害任何一有情。人们内在的野兽本能驱使他残杀弱小的,并以它们的肉食为生。无论是为了满足食欲,还是作为一种消遣,不管是以残暴还是以文明手段杀害或使人杀害无助的动物,这些都是非正义的。如果说杀戮动物是错误的,那么屠杀人类生命更不必说了,不管这种杀人的出发点是多么的高尚。 

另外,菩萨戒除一切形式的偷盗,无论是间接或直接的,修习诚实、可信和正直。菩萨戒除使高尚人格堕落的邪淫,在其性生活方面努力做到清净纯洁。远离妄语、恶语、两舌和绮语,菩萨只说真实语、甜蜜语、安祥之语,希望之语。他远离迷人心性、使人糊涂的酒类,精进不放逸,知见敏锐。 

菩萨严格遵守这五项制约言行的原则,无论是顺应自己的兴趣,还是违逆自己的兴趣。在适当的情况下,为了其原则,他不仅会放弃自己的财富,而且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 

我们不应认为,菩萨轮回此娑婆世界时总是完美无缺的。作为一世间之人,他有其短缺和局限。有些本生故事,如《夹竹桃本生故事》把他描绘成一个令人厌恶的强盗。但这并不多见,而是极个别的事例; 

一个求证佛果之人极其重视持戒。这一点可以在《验德本生故事》中明显看出,其中,菩萨说:“离开持戒,智慧一文不值。” 

持戒为一切其它高尚道德的基础。在赞叹持戒时,觉音尊者在《清净道论》中写道: 

“什么芳香与风共顺逆? 

什么楼梯带她入天门? 

什么大门通往涅槃城? 

以善德修身之圣行者, 

光耀远胜于衣着华丽,珠宝加身的君王。 

行善者善德自会消除自责,获取喜悦和赞叹。 

如此应知宣讲善德力,功德母,罪恶铲除的一切经典。 

出离 

菩萨修习出离(nekkhamma)的热情更为高涨,因为他自性喜好寂静。出离既指放弃世间之乐,以梵行为生,又指以静虑(jhana)暂时制服障碍(nivarana)。 

菩萨既非自私者,亦非自我占有者,而是一位忘我的弘化者。为了他人的利益,他时时乐意牺牲自己的快乐。

虽然他可能会生活在荣华富贵之中,享受着世间的一切快乐,但是,他认识到世事无常,明了出离的价值。

如此认识到物欲快乐的短暂,菩萨自觉地放弃世间的拥有,披上简朴的架裟,努力以圆满清净的梵行为生。在这里,他的道德是如此的高尚,以至于在实践过程中的一切行为都没有自私之念,不受任何诱惑,无论是名利、财富、荣誉,还是世间的拥有,都无法引诱他做一件有违心愿之事。 

在《玛诃提婆本生故事》中,第一根白发有时足以唤醒菩萨抛弃环境不宜的皇宫大院,追求独立寂静的出家生活。有些时侯,一滴露水,一片枯叶,也可以诱发他出家。 

不过。菩萨并不是一成不变地修习出离。 

例如,在《俱奢本生故事》(531)中,由于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欲望,曾试图赢得美丽婆跋波提公主的欢心,但受到极大的污辱。

在《辟支佛本生故事》中(376),菩萨的好友,一辟支佛来到菩萨的跟前,说: 

“五欲之乐就是沼泽和泥坑, 

我叫它们三重恐惧, 

我称它们为湮雾和灰尘, 

你应离此而出家。” 

他当即回答说: 

“我是多么的迷恋,执著,而甘受染污, 

 无论梵行者怎样认为可怕, 

我热爱生活,无法告离, 

于此而不断地行善。” 

在没有佛陀应世的时期内,菩萨将以梵行为生,在清静之处过着独身的生活。如果出生在佛陀应世之时,他将现比丘相,严守比丘的清规戒律。一位理想的比丘是道德的光辉典范,既能自利又能利他,以身教和言教度化众生。他内心清净,从而纯洁他人。 

为了内在的精神修证,他不断地精进努力。与此同时,他又与那些修证不如自己的同道人共往。迎合他们的精神需要。他不是社会的负担,因为他不给任何一个人带来麻烦,如同一只采蜜的蜜蜂从不损坏花朵。他没有自己的财产,因为他放弃了世间的一切。他需要的很少,满足就是他的财富。他不悔恨过去,也不担心未来,而是以现在为住,自由自在于世间的所有责任和伤害之中。为了他人的幸福和快乐,他不执著于一地,而是任运游化四方,历尽生活沧桑,但总是保持冷静之心。等待别人的召唤,无偿地为他人服务。 

戒律规定比丘不可从他人处乞讨任何一物。但他可接受别人的四种供养,即:架裟、饭食、住处和药物。如果他有任何需要,他可向他的父母、亲戚或斋主乞取,这是允许的。 

比丘并不一定要一生出家。他自愿加入僧团,过着梵行生活,直到他选择还俗为止。一旦他披上了黄色架裟,阿罗汉的象徽,他必须遵守有关戒律。自己的心识,为了知见事物本性,为了有正确和深遂的见地,为了开发人的高尚品质,为了圆满地受用高贵的精神价值,没有一种生活方式象出家比丘这样更能提供如此的环境和殊胜的机缘。

比丘可以过着静虑的生活,也可以精进为生,而前者更加适应出家比丘的理想。因为披上黄色架裟,圣洁和谦卑的象徽,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断除情欲,证就涅槃。 

智慧

出离之后就是般若(智慧或知识),即以无常(anicca),苦(dukkha),无我(anatta)为标准,正确地知见世界的本质。菩萨观想此三种性质,但是还没有达到获证阿罗汉果的程度,因为果真如此的话,这将使他远离他的目标。与此同时,他并不轻视世间智慧。他想方设法获取知识,甚至向他的仆人学习,但从不希望表现他的知识,也不会不好意思承认自己的无知,即使在大庭广众之下。因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之下,他都不会不懂装懂。他所知道的一切总是供他人所用,并且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他人。他想尽一切办法引导他人从黑暗走向光明。 

智慧有三。第一由语言(sutamaya—panna)而获得。在古代,当印刷还不流行时,人们通过听闻而获取知识。因此博学之人被称做多闻者(bahusssuta)。第二种知识通过思惟(cintamaya—panna)而获得。西方实用科学知识直接来源于这种知识。第三种为通过禅定和观想而获得的出世知识(bhavanamaya—panna)。 

通过这样的禅定,人们才能觉悟超越逻辑和思惟的如实真理。禅定不是消极的梦幻,而是勇猛精进的修证,导引自我提高、自我培训、自我约束、自我觉悟。它也是人心的滋补品。 

智慧是佛教的终极,为八正道第一道(samma—ditthi),为七觉支(dhammavicayasambojjhanga)之一,为四种成就(vimansaiddhipada)之一,五力(pannabala)之一,又为五根(pannindriya)之一。智慧引导人们达到清净和究竞解脱。 

精进

与智慧紧密相关的是精进(viriya一精力或忍力)。在这里,viriya不是指身体上的力量,虽然这种力量也是一种财富,而是特指更为强大的心智之精力或力量。它被解释为在言行上不懈地为他人的幸福而努力工作。菩萨以这种善德为坚实基础,依靠自己的力量,并把这种力量作为他主要品质之一。 

用特哥里博土的话说,菩萨将依自己的力量,铸造他的心态: 

“愿我不求危难的回避,而是无畏地面对它们。 

愿我不求痛苦的静止,而是以心战胜它。 

愿我不是紧张不安地渴望得到救度,而是以忍辱希求赢得自在。” 

《摩诃贾那诃本生故事》(539)一目了然地描述了菩萨的精进。当船只在一望无际的大海里淹没后,菩萨奋力挣扎了七天,从未丧失希望,直到最后获救为止。 

在他看来,失败是获取成功的阶梯,失利使他加倍努力,危险增长了他的勇气。冲破伤害弱者热情的重重艰难困苦,战胜使凡夫灰心丧气的道道阻碍,他直取目标,直至达到目的,从不在半路停止不前。 

魔王曾劝诫菩萨放弃他的追求,但是菩萨对他说:“对于我来说,与情欲战死要比失败而生更加光荣。” 

如同他的智慧,他的精力总是用来为他人服务。他把精力广泛地贯注于全体大众的幸福事业,而不是仅仅限制于使自己成就的狭隘范围。为了他人,他长期坚持不懈,从不期待回报和答谢,乐意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利益他人。 

在有些方面,为了取得成功,精进比智慧更为重要。对于修习八正道之人来说,正精进(samma—vayama)能使未生恶不生,己生恶熄灭,未生善生起,己生善圆满。精进是七觉支之一(viriya一sambojjhanga),四种成就之一(viriyddhipada)。正是由于精进,四正勤(sammappadhana)才得以产生作用。精进是五力之一(viriya一bala),又为五根之一(viriyindriya)。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