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大文豪-第2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让美国读者意识到林子轩不仅能写通俗小说,还能写这种寓意深刻的寓言小说。

《1984》是林子轩第四部在美国出版的长篇小说,这本小说无论是内容还是写作风格都和以往不同。可以说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和其他作家相比,这种几乎每年一部高质量小说的作家实在是让人惊叹。

如此高强度的创作激情不是每一位作家都能一直保持,因为写作是一件艰苦的工作,尤其是写如此高水平的文学作品。

这是他们不知道林子轩还在中国写其他文学作品,否则会更为惊讶。

这次《1984》的出版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次印刷了两万册。在美国各大城市售,很快就销售一空。

这明显是要大火的节奏。

有了前面几本书的铺垫,在美国读者的心目中,林子轩写的小说就是质量的保证。

他已经成为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了,甚至有美国读者为他组织了书友会,这是铁杆粉丝。

这只是小说热销的一个方面,还有就是报纸的宣传以及文学评论家几乎一边倒的赞誉。

不少美国人推崇《1984》其实是想借着这本小说批判苏联,小说中明显有苏联的影子,包括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等人。

美国读者本身对苏联同样好奇,种种原因加在一起导致了小说的热销。

即便林子轩在《1984》的序言中做出说明,这本小说受到俄国作家扎米亚京《我们》的影响,并不是针对苏俄,而是对未来的一种提醒。

但美国人不会相信。

消息灵通的《纽约时报》还转载了林子轩在中国报纸上表的游历苏联的游记。

他们截取了其中林子轩对苏联的批判,认为这是一位东方作家对苏俄的真实看法。

随后,有美国出版社愿意出版林子轩所写的那本《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可以说,《1984》的出版点燃了美国国内批判苏联的风潮。

对此,苏联反应很快,他们召集世界上倾向于苏联的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展开反击,并宣布林子轩在苏俄是不受欢迎的人。

苏联国内的作家虽然没看过《1984》,还是纷纷在报纸上攻击林子轩。

特别是当初在莫斯科负责接待林子轩的苏联作协的作家们,更是把林子轩骂成是叛徒。

由此,这股风潮从美国带到了全世界,演变成了风暴。

欧洲的作家们也知道了这本小说和林子轩其人,他这次真的是风靡世界文坛了。

还在邮轮上的林子轩并不清楚外界的情况,他不知道在欧洲文坛正有一场风暴在酝酿,无论是称赞他的,还是批判他的,都在等着他的到来。

第三百六十四章与半个世界为敌

1927年5月,由于要举行国际笔会的大会,伦敦聚集了一批欧美各国的著名文学家。

他们分别来自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典、爱尔兰、比利时、捷克、印度等国家。

目前,国际笔会在全世界数十个国家有分会,在亚洲只有印度有笔会中心。

苏联没有加入国际笔会,但高尔基是国际笔会的荣誉会员。

日本到1935年才受邀加入国际笔会。

这和亚洲文学不被重视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不是泰戈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印度也不会受到国际笔会的邀请。

这一届笔会的主题是:世界上受压迫国家作家的生存状况和言论自由。

所谓主题,就是给大家一个交流的话题,表各自的看法。

一般来说,题目都很大,比如世界和平或者拯救人类,反正就是那种可以展现作家济世情怀的话题,能够让作家有挥的空间。

作家,尤其是伟大的作家,他们认为写作是件很严肃的事情。

是在刻画这个世界,是在安抚人类的灵魂,是对未来提出忠告,是表达自己内心的渴求。

他们往往有着济世救民的心态,或者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要看

司马迁在报任安中有段话说的很好。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做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愤之所为作也。”

这些人就是作家。

国际笔会之所以定下这个主题,和中国要参加国际笔会有很大关系。

经过数年的展,国际笔会在欧美等国设立了分会,它想扩大规模和影响力就需要朝着亚洲展。印度和中国都是东方的文明古国。

中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林子轩只是恰逢其会。

即便没有林子轩,过几年国际笔会仍然会邀请中国,他的出现把这个时间给提前了。

所以说。这次的议题就是讨论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文学状况。

如此有利于其他国家同意中国加入国际笔会的申请。

原本一切都没有问题,但由于1984的出版,在世界文坛掀起了一场风暴。

苏联作家高尔基在意大利表郑重声明,呼吁各国抵制1984这部小说,因为小说影射了苏联领导人。看严重歪曲了苏联的伟大革命,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

高尔基在世界文坛具有不小的影响力,他和不少西方著名作家都是朋友。

法国的罗曼罗兰和纪德支持高尔基,他们还没有去过苏联,但他们对苏联怀有憧憬之情。

这很容易理解,和鲁讯一样,作家在自己的国家往往扮演着批判者的角色,也就是看自己的国家,或者看西方文明不顺眼,认为西方文明存在着种种弊病。

因此他们特别向往苏联的革命。打倒和推翻一切,重新来过,这需要多么大的气魄啊。

作家就是这样,总想着改变世界,却又没有能力做出改变,只能在小说里幻想改变世界。

苏联的革命听起来很美,让不少想要改变世界的西方作家心向往之。

然而,一旦让他们在苏联住上一段时间,了解了苏联的真实状况,就会幻想破灭。

纪德在1936年前往苏联。幻想破灭后写了访苏归来,毫不客气地批判苏联。

由于高尔基的声明和对于苏联的态度,各国的作家们分成不同的阵营。

这件事算是今年世界文坛的一件大事,这些作家聚集在一起不免会讨论。也对那位来自远东的中国作家感到好奇,便找来林子轩的小说翻看。

在英国,林子轩最为畅销的小说是蝇王,这本小说获得英国评论界的一致好评。

他们也能买到乱世佳人和麦田里的守望者等,只是这些人的关注点放在了1984和蝇王上面,他们喜欢看有深度的小说。

世界各国的作家通过小说对林子轩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其中。美国作家自然支持林子轩,林子轩在美国具有不小的知名度,这次来伦敦的是辛克莱刘易斯,代表作是阿罗史密斯。

他和林子轩的经历非常相似,刚开始写通俗小说,后来改写严肃文学。

他擅长运用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等方式进行讽刺,充满讽刺、诙谐,风格粗犷、直率。

1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作家反对林子轩,德国作家反而支持林子轩,此时的德国希特勒还没有上台,仍然处于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中。

捷克笔会中心的主席卡雷尔恰佩克支持林子轩,此人是小说家和剧作家,擅长童话故事。

192o年,恰佩克表了科幻剧本万能机器人,明了机器人这个词,给后来的科幻小说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像是比利时和瑞典等国家持中立态度。

唯一的亚洲国家印度因为泰戈尔的关系支持林子轩,其实泰戈尔本人对于苏联颇为向往。

英国作家内部分歧严重。

国际笔会的主席是高尔斯华绥,早期成员中有约瑟夫康拉德、萧伯纳和威尔斯等人。

这次林子轩给他们出了一道难题,萧伯纳是费边社的成员,属于社会主义阵营,萧伯纳还曾提名林子轩加入国际笔会。

威尔斯是英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写了时间机器和星际战争等小说。

他在192o年到过苏联,还和列宁等人见过面,对苏联印象一般。

他在国际笔会中有很大的言权,即将接任国际笔会主席的职位。

这次国际笔会需要各国投票决定是否允许中国加入国际笔会,因为林子轩和1984这部小说导致各国的意见并不统一,也就是说存在着不小的风险。

这个时候,英国作家要表明自己的态度。

在英国,林子轩有不少的朋友,那就是以弗吉尼亚伍尔芙为的布卢姆斯伯里集团。

他们替林子轩游说,认为不能把林子轩个人和中国加入国际笔会两件事混为一谈,中国加入国际笔会是中国作家的事情,林子轩写的小说是他个人的观点。

你可以不喜欢他的小说,但他有写作的自由。

就这样,林子轩还没有到伦敦,就有了半个世界的敌人,同时也有了另半个世界的朋友。

第三百六十五章这一刻;他是焦点

1927年5月12日,邮轮来到伦敦。

前来迎接他们的是英国文化部的官员和国际笔会的负责人。

那位负责人在见到林子轩的时候提醒他事情或许会有变化,林子轩有点莫名其妙,但很快他就知道了事情的经过。

苏联的反应太快了吧!

他原本以为即便《1984》在美国出版,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才能引起反响。

然而,他没有正确的认识到自己在美国的影响力,小说的热销,美国评论界的推波助澜,这些因素导致苏联的强烈反弹。

高尔基的声明更是火上浇油,把整件事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加上国际笔会大会召开在即,伦敦聚集着大批的著名作家,他们对《1984》的评论无形中提高了林子轩的知名度。

继美国文学评论家之后,英国文学评论家接着对这部小说进行解读。

他们越是解读,越现这部小说丰富的内涵,似乎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藏。

有评论家把《1984》奉为神作,认为林子轩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有评论家则嗤之以鼻,指责这是一本邪恶的小说,作家之所以能够写出这部小说,是因为作家同样有这种邪恶的思想。‘

无论是赞誉还是贬低,都离不开林子轩这个名字。

可以说,林子轩虽然不在伦敦,却成为伦敦文学界,甚至是世界文坛的一个焦点。

围绕着林子轩和《1984》的一切都是新闻媒体追逐的热点。

这是一场媒体的狂欢。

如果说以前林子轩在世界文坛是崭露头角的话,现在则是声名远扬了,他的知名度和此时世界上最著名的作家不相上下。

这部《1984》的确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知名度,不过却是毁誉参半。

这说明了一个道理,富有争议的作品是出名的捷径,但也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林子轩刚刚安排好住处,就有多家英国媒体前来采访。包括《泰晤士报》这种大报。

在港口的时候就有记者拍照和采访,那时林子轩还不了解内情,以为英国媒体实在是太热情了,他没想到自己已经成为世界文坛的大作家了。

他没有贸然接受采访。而是让人把市面上的报纸和杂志都买回来,了解具体的情况。

看罢报纸,他心情沉重。

由于苏联施加的压力,导致国际笔会的下属分会意见不一,分歧严重。这对中国加入国际笔会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国际笔会相当于作家的联合国,每个国家的笔会中心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态度。

作家有国籍,也有个人的倾向,他们追求写作的自由,也要维护国家的立场,这其中的平衡很难把握。

林子轩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