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查令十字街84号-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你们的通信当成你们私人的情谊”。只有时不时看到塞西莉的这些话,再看弗兰克含蓄持重永远像在公事公办的信,才觉得这个男人紧绷面子要风度可笑得可爱。当然,这些情感如果是写在书里,显得细腻感人,但如果在一部100多分钟的电影里表达清楚,就需要很高的叙事手法。但有点遗憾的是,电影观众不是很能感到这一点,平淡一转,而成拖沓,但安东尼·霍普金斯的表演足已弥补这些。

还值得一提的是,附录中,海莲最后来到伦敦写的日记。伦敦成行,见到弗兰克的遗孀子女,终于把这个简单的情结挽了个结,以飨读者愿。如果说这算小女人写作,海莲的个性可以让旧书买卖的订单都风雅成了小资典故,更不要说她已经成为小有名气的作家。来到伦敦,崇拜者的接待,媒体的采访,书店的签名售书,社交者的邀请。就算走出来的不是步步莲花,在她笔下都是桩桩趣事。美国个性女作家的伦敦怀旧之旅——如需要宣传口号,可以如此拟。惊诧、喜爱、抱怨、感激、娇嗔、忧伤种种情绪,在她这儿,切换自如,读者也不以为忤。

只是在影片里,首先把女作家的心打动的,不是店主的高情厚义,而是书价实在便宜。查令十字街是伦敦甚至欧洲爱书人眼中的天堂,因有大量的旧书店而闻名。影片后边,女主角的女朋友去伦敦,她自然带着女主角的委托,去看马克书店一眼,评价是:带着狄更斯风味的书店,店内充满了一种气味,这是由陈旧、霉烂、破书、木地板和天花板混和的气味。

现在的查令十字街84号,却在周围的书店中,成了伦敦一家酒吧连锁店的铺面。

绵延二十年的友情或爱情 (2)

来源:南方都市报

假如有机会去英国(1)

假如有机会去英国,我一定要到那里,并且以朝圣的态度。那里,“有这一道街,它比整个世界还要大。”假如我没机会去英国,而你们有,“你们若恰好经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这是一本被誉为“爱书人的圣经”的《查令十字街84号》,终于,终于,终于出了国内版。这本书最早版本的面世距今已有35年了,而书中追忆的往事更是始于1949年10月,一位居住于美国纽约的三十三岁女作家海伦·汉芙,老是觉得纽约这个城市没有气质,害她整天买不到想读的书,只好转而向伦敦的一家小旧书店邮购,这个小书店位于英国伦敦的查令十字街84号,名叫“马可斯与科恩”书店。一桩原本单纯的买卖关系变成了长达二十年,多人参与的,令人唏嘘的一段书缘。

直到1969年,书店的老板相继去世,书店的门也要永远关上了。海伦伤心地翻阅存放在鞋盒中20年的与小书店之间的信件,整理之后在次年秋天出版。从此,查令十字街84号就成了爱书人的圣地。至今书店原址的外墙上镶嵌着一个圆形铜牌,上面刻着:查令十字街84号,马可斯与科恩书店的旧址,因海伦·汉芙的书而闻名于世。在英语系的国家里,爱书人少有不识这本书者,它不仅被改编为电视剧、广播剧和舞台剧,1987年还被拍成电影。

著有《书店风景》和《书天堂》的钟芳玲女士自称是此书的头号死忠书迷,她收藏了各种版本的《查令十字街84号》,甚至是舞台剧的脚本。1994年秋天她还到到伦敦瞻仰书店原址,1996年到纽约拜会作者汉芙女士,这些她用了12页的篇幅描述,郑重地放在她的《书天堂》中。钟芳玲还提到一位美国书商因为这本书而对自己从事的行业更为坚定,并且将书店命名为“查令十字街84号”。有些浪漫的书迷情侣,甚至相约在那个门号前相吻。

本来对于此书的中文版的翻译,钟芳玲女士应该是当仁不让的,不过最后她还是放弃了。她在《书天堂》中说,在读过数十回英文原版之后,她“只觉得无法用另一种语言来为他们发声。”最后,此书的中文版由另一位爱书人———陈建铭先生完成了翻译工作。

钟芳玲的《书天堂》今年1月在国内推出,虽然定价68元,但销量很不错。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书天堂》在中山卖了200本以上,而这本定价仅18元的《查令十字街84号》在中山的知音当不止二百人吧。旅行社大可考虑组织一个“爱书人朝圣团”到英国伦敦。

面前的这本《阅读的风貌》,我之前拥有的是台湾版本。这次出了大陆版,我还是忍不住再买了一本。它是《网络与书》丛书系列的其中一本,互联网的出现,曾经被视为奏响了作为传统阅读形态的书籍的哀乐,而现阶段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关系似乎是“共存共荣”。至于将来,结论难下。无论是通过哪种介体,阅读终究是件幸福快乐的事。而此书定出的十二条黄金守则,我想书痴大都会乐于接受。正如这套丛书的每一本的封底都印着的那句话:在阅读的森林里摸索前行,需要热情;在摸索中不致迷失方向,需要主张。我姑且把书中的所谓“重度书痴的黄金守则”抄录一下:

守则一:千万不要只读新书。

守则二:向人借书是不道德的。对于这一点,爱书人自然苟同,鄙人的书房就曾贴过这样一张告示:“君才堪比刘备,吾书不甘为荆州。”

守则三:偷书贼应该被诅咒。

守则四:有书不一定要看完。

守则五:随处皆可读书。

守则六:注意你的书是不是梦幻逸品。对于书迷来说拥有一本善本书,那怕是一本民国时期的善本书,该是一件令人多么兴奋的事。

守则七:读书当益智消遣。

守则八:边读书边写笔记。

 。。



假如有机会去英国

,_
守则九:用阅读和古人交朋友。

守则十:睡前读书帮助睡眠。

守则十一:好好闻一闻你的书。

守则十二:坏书是罪恶的替身。

阅读基本上是一个人的行为,所以重度书痴大都是孤独和寂寞的。或者是有见于此,《网络与书》系列里就有了这本《一个人》,书中引用了蒂利希的一句话,说得挺好:语言创造了“寂寞”这个词来表达因一个人而感到的痛苦;“孤独”这个词来表达因一个人而感到的光荣。

这本《一个人》只有158页,不过因为用铜板纸来印刷的关系而显得份量不轻。“一个人”的状态其实每个人都会遇到,只不过它会以各种形式各种时段出现。这本书把“一个人”在时光和形式上分成了五部分:在城市里;在历史中;在爱情与婚姻之间;在状态上;在阅读时。可以说它论尽了“一个人”的方方面面。

这个世界尚有爱书人绝对是这个世界的幸事。在著名出版家范用编的这本《买书琐记》中,就有六十余位“书痴”,讲述自己和别人买书的故事。而范用在书的前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爱跑书店,不爱上图书馆。在图书馆想看一本书,太费事,先要查卡片,然后填借书单,等待馆员找出书。上书店,架上桌上的书,一览无余,听凭翻阅。看上的,而口袋里又有钱,就买下。”

来源:中山商报

。。



这世界,至少还有你

。网
陈慧鹏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住在纽约的穷编剧海莲?汉芙热爱英国文学,可是美国的图书要么粗制滥造、要么价格昂贵,她试着根据广告联系了位于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那是1949年10月5号。到了11月3号,她已经收到了订到的第一批书。书店提供的价格低廉的珍本图书让汉芙欣喜不已,而书店经理弗兰克?德尔的细致耐心大概也更博得了汉芙的好感(尽管刚开始她并不知道这个fpd是什么人)。于是,通信开始了。战后的英国物资匮乏,商品实行配给制,“每人每月只有一个鸡蛋”。汉芙听说之后,“吓坏了”,从当年12月起,她就陆续给书店同仁寄去鸡蛋、肉、火腿等紧缺食品,一直持续到1953年。汉芙的善良与慷慨打动了所有的人,从此,本来简单乏味的商业往来,变成了朋友间的相知与关怀。

多少年来,汉芙的夙愿就是探访伦敦,她要去看跟英国文学相关的一切,后来更加上了她所谓的“我的书店”,而书店同仁们也一直期盼着她的来访。德尔说:“当您确定访问英国时,橡原巷37号将会有一个房间,可供您无期限地住宿。”然而,造化弄人,直到1968年德尔病逝,迫于生计的汉芙也未能造访伦敦,那时,他们的通信已经保持了20年。

德尔去世之后,伤心不已的汉芙将20年间她和德尔以及其他与查令十字街84号相关人等的通信整理出版,这就是《查令十字街84号》。

翻开书,最出彩的是汉芙的信。汉芙的文笔轻松诙谐、信马由缰,对于喜欢的书,她表现的欣喜若狂,对德尔感激涕零;对她不喜欢的书,则骂得体无完肤,当然,捎带着也要痛骂德尔一顿。虽然20年来,汉芙只不过买了50本书,但她关于书的文字都是让人心颐的,仿佛酷暑中的冰镇菊花茶,沁人心脾的清凉。而透过文字,则是她的仗义豪侠和对书的深深的热爱。

德尔的信则写得矜持稳重。从信里可以看出一个兢兢业业的书店经理的形象。正因为德尔对自己的工作不厌其烦、了如指掌,尽心竭力的只是一味满足汉芙对书的挑剔要求,汉芙才可能只提书名,而将挑选版本的责任全权委托给德尔。

汉芙与其他人的通信,则仿佛是个旁白,德尔的另一个角色在这里悄悄的流露出来——他是汉芙的倾听者。虽然德尔从不主动提问,对于汉芙的东拉西扯往往也只是三言两语的应答,但是,在德尔去世后,德尔夫人写给汉芙的信中说“……我曾经很嫉妒过你,因为弗兰克对你的信如此喜欢,你的信与他的幽默感又如此相同。”其实这种欣赏汉芙又何尝没有感受呢,否则,她也不会早在1961年的一封信里就说这么一句“唉,这下你该明白了吧,弗兰基,这个世界上了解我的人只剩下你一个了”。再联系上德尔在汉芙的要求下不称汉芙小姐而改口为“亲爱的海莲”的那封信是写于1952年2月14号,而且,也就是在这封信上,德尔第一次邀请汉芙访问伦敦。所谓“空穴来风,事必有因”,这也就难怪1986年这个故事被搬上银幕时会带上爱情的意味了。其实这样的猜测未必能落到实处,而且即使有,也是地地道道的柏拉图式的爱情,然而大概也正是因为这种猜测,二十年的缘悭一面才让人为之深深感动,喟然叹息吧。

现在就手头这个译本谈些技术层面的问题——虽然自己也觉得刹风景,可是没办法,职业病!

译林这次能推出这样清秀淡雅的装帧,实在要刮目相看一下的。而书中除了收录恺蒂、陈建铭、唐诺、张立宪的书评外,详尽的八十余条注释——有的还带有插图——也是一大特色。更让人惊喜不已的则是扉页上杨春华设计的藏书票。画面上,一个长裙女子在花下读书,而画面的下方则是汉芙在1969给朋友的信中的最后一句:“if you happen to pass by 84 charing cross road,kiss it for me!i owe it so much。”

这个译本多少也有些让人不满意的地方。书店里好几本书的勒口都有意外折叠的痕迹,内页也有一些显然是印装过程中的折痕和淡淡的油墨污迹。如果说上面这些都是印刷和排版的问题的话,那么书中偶尔出现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