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极端的年代-第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发现两者之间大异其趣。好莱坞的黄金年代,与百老汇的黄金年代相互辉映,都建立在一种市井平民与体面人物共生的混合趣味之上。

50年代与众不同的新奇之处,在于上层与中层阶级的年轻男女——至少在对世界风气日起领导作用的盎格鲁撒克逊青年中间——开始大量模仿并吸收都市低层社会的人,或被他们以为属于这一阶级者的行为事物,诸如音乐、衣着,甚至语言皆是,摇滚音乐即是其中最突出的例子。50年代中期,摇滚乐突然破空而出,从原本被美国唱片公司列入专以贫穷黑人为对象的“种族类”(race),或“蓝调类”(rhythm andblues)音乐当中,一跃脱颖而成全球年轻族类——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白人青少年的世界语言。劳工阶层中的时髦小伙子,过去模仿上流社会的高级时尚,或向中产阶级次文化,如波希米亚式艺术家,暗自效仿——劳工阶级里的姑娘更擅此道。可是现在形势逆转,奇怪的现象发生了。凡夫俗子的年轻男女,在市场上有了自己独立的地位,而且反过来,开始领导贵族的时尚风骚。随着牛仔裤的锋头大健(男女皆然),巴黎的高级流行时装(haute couture)若不是暂时偃旗息鼓,就是干脆接受失败事实,挟带着自己的响亮名号,或直接或授权,下海做起大众市场的生意——附带一句,1965年,是法国女装业裤装产量超过裙装的第一年(veillon,p.6)。英国年轻的上流男女,纷纷脱去原本一出口即可证明自己高级正确无误的口音,改用一种接近伦敦一带工人阶级的腔调。体面的上等男子——上等女子也不甘示弱,急起直追——也开始模仿劳动工人、士兵等职业的粗犷口吻,喜欢偶尔在说话当中带起脏字眼。这种说粗话代表男性气概的作风,原本绝对是受人鄙夷的下流行为。文艺界也绝不居于人后:某位颇有才气的剧评家,即在广播中用起“干”这个脏字。有史以来第一次,在童话世界的历史上,灰姑娘化身的美女,从此不再需要凭华服丽饰于舞会中夺魁了。

西方世界中上等阶层青年男女的品味,忽然一下子大转弯,改向平民风格涌去——即使在第三世界也有这种趋势,巴西的知识分子即颌一时风骚,大力推动原源自平民的“桑巴舞”——数年之后,则有中产阶级的学生,涌向革命理念的政治及意识形态。两者之间,若有似无,也许有,也许没有连带的关系。但是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也没有人知道答案——时尚流行却常常有预言作用。自由主义气息重新点燃之下,同性恋次文化慢慢抬头,对时装流行及艺术风尚起了重大的带头作用,影响所及,在年轻男性中间尤为显著。然而不论是性别取向的改变,或喜好品味的日趋平民化,两者都可看作是年轻一代向父母辈价值观反抗的手段;更精确一点说,这是他们在一个上一代的规则价值已经不再适用的世界里,为自己摸索方向的新语言方式。

新青少年文化中带有的强烈废弃道德意识,一旦化为理性语言,其精神面表达尤为清晰,如1968年5月巴黎的口号:“严禁禁止”(it is forbidden to forbid);以及作风激烈的美国流行歌手杰里·鲁宾(jerry rubin)的名言:“凡是没在牢里蹲过的家伙,都不值得相信。”(wiener,1984,p.204)照传统的想法看来,乍听之下,这些好像是属于政治性的宣言,其实不然,他们想要废弃的压制对象,其实跟法律也没有半点关系。政治法律,都不是他们反抗的目标。年轻一代的口号,不过是个人心声、私人感情欲望的公开流露,正如同1968年5月的另一句口号:“我把我的欲望当真,因为我相信我欲望的真实性。”(katsiaficas,1987,p.101)。他们的欲望,也许出之以示威、群体、运动的方式表达;他们的要求,有时也许甚至造成群众暴动的效果。可是这一切表象的核心,却是强烈的主观感受。“我个人的事就是政治的事”,成为新一代女权主义的重要口号,其效果可能也是多年激进化中持续最久的一环。其中意义,不只限于政治行为是以个人动机成就为满足,更指出政治面的成功标准,系于其对个人的影响。对某些人来说,所谓政治的定义很简单:“凡是让我烦心的事,都可以算作政治。”70年代一本书的书名,便将此中奥秘一语道破:《胖——也是女权主义的论题》(fat is a feminist issue,orbach,1978)。

1968年5月还有一句口号:“一想到革命,就想要做爱。”这句话要是落在革命前辈列宁耳朵里,甚至连当年因主张混交而被列宁痛斥的维也纳共产党人菲舍尔听了必定也会大惑不解(zetkin,1986,pp.28ff)。反之,60和70年代的新一代,即使是那些具有强烈政治意义的激进青年,也一定不能了解布莱希特笔下,早年献身共产国际之士的心情与作为——即奔走世界各地传播共产主义,“连做爱时脑子里也想着心事。”(brecht,1976,ii p.722)。到了60和70年代,年轻革命者的心中大事,绝对不在自己能为革命带来什么成就。他们关注的焦点,是他们自己的行为本身,以及行为之际的感受。做爱与搞革命纠缠不清,难分难解。

因此,个人的解放与社会的解放,自然相辅相成,是为一体的两面了。而其中最能够打破国家、父母、邻里加诸我们身上的限制、法律、习惯的,莫过于性与毒品。不过性这件事,源远流长,其五花八门多样之处,由来已久,其实用不着年轻人费心发掘。尽管保守派诗人忧心忡忡地吟道:“性交,始于1963。”(larkin,1988,p.167),可是这句话并不表示,在60年代以前性交是什么稀奇大事。诗人的真意,在于性交一事的公众性质与意义从此开始发生改变。他举了两个例子为佐证,一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r)一书的解禁;一是披头士的第一张唱片问世。然而,对于以前一向遭到严禁的事物,反抗的姿态其实不难表明;凡是在过去受到容忍的事物,无论是正式或非正式地被容忍——如女子的同性恋关系——就特别需要点明出来,如今正有一种反抗的姿态产生。因此同性恋者公开现身,表明态度,便变得特别重要。可是吸毒一事却正相反,除了烟酒是广为社会接受的癖好而外,麻醉药物一向仅限于小团体与次文化中(虽然这次文化的分布,三教九流都有),并没有包容性的法令。毒品的风行,当然不只是一种反抗姿态,因为吸食本身带来的感官刺激便有莫大的吸引力。可是正因为吸毒是一件非法行为(通常也属于一种社交行为),吸毒,便不但具有高度挑衅叛逆的痛快意味,更使人有高高在上,不把那些严令禁止者看在眼里的满足心理。西方年轻人最盛行吸食的毒品是大麻(marihuana)——其实大麻对人体的伤害恐怕还不及烟酒为害之烈——此事更证明其中所涉心理的微妙。60年代,在摇滚歌迷和激进学生汇集的美国疯狂两岸,吸食毒品与示威抗议往往似乎是不可分离的事物。

各种行为的解禁,社会规范的松弛,不但愈发推动种种此前被视为禁戒行为的实验与频率,也大大地增加了这些行为的曝光率。因此在美国,即使在一向带动全美风气的旧金山和纽约两地(两地又相互影响),公开从事同性恋的次文化,到60年代方正式公然露面。至于其蜕变为一股政治压力团体的气候,则到70年代才形成(duberman et al,1989,p.460)。种种激烈变化,其中最大意义在于有形无形之间,推翻了长久以来根深蒂固于社会和历史当中,经由社会规范、传统、禁令所传达、认可、象征的人类伦理关系。

更有甚者,这股推翻旧秩序的力量,不来自任何一股条理井然的社会新秩序,虽然有人觉得必须正名,硬把功劳归在“新自由意志主义”(new libertarianism)名下。其中真正的动力,是来自个人欲望巨大无比的自律力量,其假定是建立于一个人人自我规范的个人主义世界推展至极限的境地。传统禁令的叛逆者对人性的假定竟然与消费社会的理论基础如出一辙,至少对于人类心理动机的看法,他们与出售货物劳务者极为一致。后者认为,最有效的办法,便是攻心为上。

根据这个共识,世界上数十亿芸芸众生的存在,均是基于其个人欲望的追求。这些欲望,包括了各式各样在以往被禁止被反对,可是在现在都一一被社会允许并存在的大小欲望——如今被默许的原因,非因道德的解禁,却由于世人心中充满了它们。直到90年代,官方均不再试图将毒品合法化,而继续以不同程度的刑罚加以禁止——虽然效率始终很差。60年代开始,市场上对可卡因的需求量突然大增,尤以北美的中产阶级需求最大,此风其后也迅即传至西欧。这股趋势,跟不久前海洛因在劳动阶级中流行的现象极为类似(也以北美为主要市场)。贩毒的暴利,首次使得作奸犯科变成大手笔经营的大事业了(arlacchi,1983,pp.215,208)。

 %%。



第十一章 文化革命 4


4

20世纪后期的文化革命,是一场个人战胜社会的革命,换言之,是一场打破了人类与社会交织的纹理的革命。长期以来,社会的纹理不但界定了人类之间真正的关系与组织形态,也决定了人类关系的一般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对待的预期行为模式。社会中人的角色,虽然不一定正式以成文规定,但事先都有脉胳可循。因此,一旦旧有的行为成规被打破或失去其理性基础,人的心中便感惶惶不安无所依凭。上一代熟悉这套法则,如今深感所失;下一代不谙人事,只知道眼前这个变调社会。两代之间,自然难以沟通理解了。

在这种变异的氛围之下,自然便出现了80年代一位巴西人类学家笔下的冲突情境。通常作为一名巴西中产阶级的男性,在其强调荣誉与羞耻心的传统地中海文化熏陶教化之下,面对现代社会日渐增多的抢劫强暴事件,照理,身为一名绅士,他应该宁死也会挺身保护自己的女友或钱包。而一名淑女,也应宁死不屈,绝不愿遭到这种“比死还更可怕”的厄运。但是到了20世纪末期大都市的生活现实里面,任何抵抗恐怕也挽回不了女子的“名节”与口袋里的钱财。于是最理性的处理方式,便是屈从听命,以免激怒了盗匪,反而会使恶人真正出手伤人,甚至致人于死。至于妇女名节,所谓婚前保持处女之身,婚后矢志贞节不二,在20世纪80年代受教育被解放的男男女女当中,在他们对性行为所持的假定及现实的行为之下,名节与否,到底又是在为什么而持守呢?但是正如人类学家的研究显示,尽管在新思想新道德的冲击之下,这一类经历依然使受害人创巨痛深,在心头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即使是其他程度比较轻微的遭遇,也往往带来精神上的不安与折磨——比方一般非暴力性质的正常性交等等。旧的规范就是再不合理,一旦不存,取而代之者也不一定就是某种合理的新秩序,既无法则,又缺乏共识,反使众人惶惶不可终日。

所幸世界上绝大部分的人类社会里,旧有的社会纹理与成俗,虽经四分之一世纪以来史无前例的动荡变革,虽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