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李汝珍-镜花缘-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人必是成仙而去。今已数日,岂有回来之理?我劝林兄不必找了。你就再找两月,也是枉然。”林之洋听了,虽觉有理;但至亲相关,何能歇心?仍是日日寻找。众水手也小知催过几十遍,要想回去,无奈林之洋夫妻务要等唐敖回来,才肯开船。 

这日众水手因等的心焦,大家约齐,来至船中,向林之洋道:“这座大岭既无人烟,又多猛兽,我们每夜提著器械,轮流巡更,还不放心,何况唐相公一人独往?今已去了多日,即不遭猛兽之害,就是饿也饿死了,何能等到今日?我们再不开船,徒然耽搁。趁著顺风不走,一经遇了逆风,缺了水米,只顾等他一人,大家性命只怕都要送在此处了。”众人说之再再,林之洋只管搔首,毫无主意。吕氏在内说道:“你们众人说的也是。但俺们同唐相公乃骨肉至亲,如今不得下落,怎好就走?倘唐相公回来不见船只,岂不送他性命?你们既要回去,俺们也不多耽时日,就以今日为始,再等半月,如无消息,任凭开船就是了。”众人无可奈何,只得静静等候,每日怨声不绝。林之洋只作不知,仍是日日上山。不知不觉,到了半月之期,众水手收拾开船。林之洋心犹不死,务要约了多九公再到山上看看,方肯开船。多九公只得同了上山,各处跑了多时,出了几身大汗,走的腿脚无力,这才回归旧路。行了数里,路过小蓬莱石碑跟前,只见上面有诗一首,写的龙蛇飞舞,墨迹淋漓,原来是首七言绝句: 

逐浪随波几度秋,此身幸未付东流。 

今朝才到源头处,岂肯操舟复出游! 

诗后写著:“某年月日,因返小蓬莱旧馆,谢绝世人,特题二十八字。唐敖偶识。”多九公道:“林兄可看见了?老夫久已说过,唐兄必是成仙而去,林兄总不相信。他的诗句且不必讲,你只看他‘谢绝世人’四字,其余可想而知。我们走罢,还去痴心寻找甚么!”回到船上,将诗句写出,给吕氏诸人看了。林之洋无可奈何,只得含著一把眼泪,听凭众人开船。兰音望著小蓬菜惟有恸哭;婉如、若花也泪落不止。登时扬帆往岭南而来。一路无话。 

走有半年之久,于次岁六月到了岭南。多九公各自交代回去。林之洋同妻女带著兰青、若花回家,见了江氏,彼此见礼。众水手将行李发来。再细细查点唐敖包裹,所有衣履被褥都在行囊之内,惟笔砚不知去向。林之洋夫妇睹物伤情,好不悲感。江氏问知详细,也甚叹息,因说道:“姑娘那边这两年不时著人问信,并嘱如有回来之期,千万送个信去,以免悬望。”林边洋不觉顿足道:“这事教俺怎对妹子!他埋怨还是小事,倘悲恸成病,又送一条性命,这便怎处?”吕氏道:“此时莫若暂且隐瞒。俺们见了姑娘,就说姑爷已上长安,等赴试后,方能回来。如此支吾,且保眼下清静。俟过几时,再作商量。”林之洋道:“你身上有孕,不便前去。明日俺去见见妹子,只好权且扯谎。但妹夫包裹须要藏好,惟恐妹子回来看见,不大稳便。” 

吕氏道:“刚才兰音甥女要去见他寄母,明日就便把他带去。”林之洋道:“论理自应把他送去;倘他口角不稳,露出话来,那便怎好?也罢,俺同九公商量,且把兰音、若花暂寄九公家内,同他甥女且去作伴,俺们慢慢再议氏久之计。”当时同多九公议定,把兰音,若花送了过去。二人摸不著头脑,又不敢违拗,只得暂且住下。喜得多九公把两个甥女也接来作伴,一名田凤囗【儇左亻换右羽】。一名秦小春,幼年都跟多九公读书,生得品貌俊秃,诗书满腹,而且都是一手好针黹,兰音、若花就使跟著习学。好在四人年纪相仿,每逢闲暇,谈谈文墨,倒也消遣。林之洋谆托多九公一切照应。回到家中,嘱付丈母女儿千万不可露风。次日,雇了小船,带了水手,把女儿国听送银子发到船上,向唐家而来。 

那唐敖妻子林氏自从得了唐敖降为秀才之信,日日盼望。后来得了家书,才知丈夫虽回岭南,因郁闷多病,羞归故乡,已同哥嫂上了海船,飘洋去了。林氏听了此信,恐丈夫受不惯海面辛苦,不时焦心,常与女儿小山埋怨哥嫂不了;就是唐敏夫妇,也是时常埋怨。不知不觉,过了一年。这日,唐小山因想念父亲,闷坐无聊,偶然题了一首思亲诗,是七言律诗一首: 

梦醒黄梁击唾壶,不归故里觅仙都。九皋有路招云鹤。 

三匝无枝泣夜乌。松菊荒凉秋月淡,蓬莱缥缈客星孤。 

此身虽恨非男子,缩地能寻计可图。 

小山写完,只见唐敏笑嘻嘻走来,把诗看了,不觉点头道:“满腔思亲之意,句句流露纸上,不意侄女诗学近来竟如此大进!末句意思虽佳,但茫茫大海,从何寻访?大约不久也就同你母舅回来了。”小山侍立一旁道:“今日叔父为河满面笑容?莫非得了父亲回来之信么?”唐敏道:“刚才我在学中见了一道恩诏,乃盛世矿典,自古罕有。欣逢其时,所以不觉欢喜。”小山说:“是何恩诏?莫非太后把天下秀才赏了官职,叔父从此可以作官么?”唐敏笑道:“若把天下秀才都去作官,那教书营生倒没人作了。你道此诏为何而发?原来太后因女后为帝。自古少有:今登极以来,十有余年,屡逢大有,天下太平;明年恰值七旬万寿;因此特降恩旨十二条。至于百官纪录,士子广额,另有恩旨十余条,不在此诏之内。此十二条专指妇女而言,真是自古未有旷典。”小山道:“叔父可曾把诏抄来?”唐敏道:“我因这诏有十二条之多,兼之学中众友都要争看,未曾抄来。喜得逐条我都记得。你且坐了,听我慢慢细讲: 

第一条:太后因孝为人之根本,凡妇女素有孝行,或在家孝敬父母,或 

出嫁孝敬公姑,如贤声著于闺阃,令地方官查奏,赐与旌表牌匾。 

第二条:太后因‘求悌’二字皆属人之根本,但世人只知妇女以孝为主, 

而不言悌;并且自古以来,亦无旌奖。殊不知‘悌’之一字,妇人最关紧要, 

其家离合,往往关系于此,乃万不可缺的。苟能姒娣相睦,妯娌同心,互相 

敬爱,彼此箴规,即是克尽悌道,查明亦赐旌奖。 

第三条:太后因‘贞节’二字自古所重,凡妇女素秉冰霜,或苦志守节。 

或被污不屈,节烈可嘉者,俱赐旌表。 

第四条:太后因寿为五福之首,凡妇人年届古稀,家世清白者,赐与寿 

杖牌匾。 

第五条:太后因大内宫娥,抛离父母,长处深宫,最为凄凉。今命查明, 

凡入宫五年者,概行释放,听其父母自行择配;嗣后采选释放,均以五年为 

期。其内外臣民人等,凡侍婢年二十以外尚未婚配者,令其父母领回,为之 

婚配;如无父母亲族,即令其主代为择配。 

第六条:太后因贫寒老媪,肩不能担,手不能提;既无六亲之靠,又乏 

薪水之资,每逢饥寒,坐以待毙,情实堪伤。今命天下郡县设造养媪院。凡 

妇人四旬以外,衣食无出;或残病衰颓,贫无所归者,准其报名入院,官为 

养赡,以终其身。 

第七条:太后因贫家幼女,或因衣食缺乏,贫不能育;或因疾病缠绵, 

医药无出;作弃之道旁,即送入尼庵,或卖为女优。种种苦况,甚为可怜。 

今命郡县设造‘育女堂’。凡幼女白襁褓以至十数岁者,无论疾病残废,如 

贫不能育,准其送堂,派令乳母看养;有愿领回抚养者,亦听其便。其堂内 

所育各女,俟年至二旬,每名酌给妆资,官为婚配。 

第八条:太后因妇人一生衣食莫不倚于其夫,其有夫死而孀居者,既无 

丈夫衣食可恃,形只影单,饥寒谁恤。今命查勘,凡嫠妇苦志守节,家道贫 

寒者,无论有无子女,按月酌给薪水之资,以养其身。 

第九条:太后因古礼‘女子二十而嫁’。负寒之家,往往二旬以外,尚 

未议婚;甚至父母因无力妆奁,贫图微利,或售为侍妾,或卖为优娼,最为 

可悯。今命查勘,如女年二十,具家实系贫寒,无打妆奁,不能婚配者,酌 

给妆奁之资,即行婚配。 

第十条:太后因妇人所患各症,如经癸带下各疾,其症尚缓;至胎前产 

后以及难产各症,不独刻不容缓,并且两命攸关。故孙真人著《千金方》, 

特以妇人为首,盖即《易》基乾坤,《诗》首《关睢》之义,其事岂容忽略。 

无如贫寒之家,一经患此,既无延医之力,又乏买药之资,稍为耽延,逐至 

不救。妇人由此而死者,不知凡几。亟应广沛殊恩,命天下郡县延访名医, 

各按地界远近,设立女科;并发御医所进经验各方,配合药料,按症施舍。 

第十一条:太后因《内则》有‘不涉不撅’之训,盖言妇人不因涉水则 

不蹇裳,是妇女之体,最直掩密,其尸骸尤不可暴露。倘贫寒之家,妇女殁 

后,无力置备棺木,令地方官查明,实系赤贫,给与棺木殡葬;如有暴露道 

途者,亦即装殓掩埋。 

第十二条:太后因节孝妇女生前虽得旌表,们殁后遽使泯灭无闻,未免 

可惜。特沛殊恩,以光泉壤,命各郡县设立‘节孝祠’。凡妇女事关节孝, 

无论生前有无旌表,殁后地方官查明,准其入祠,春秋二季,官为祭祀。 

你道这十二条恩诏可是旷古未有之事么?谁知此诏甫经颁发,大后因见苏蕙织锦回文《璇玑图》,甚为喜爱,时刻翻阅,竟于八百言中,得诗二百余首,欢喜非常,即亲自作了一篇序文。恰好就从这个《璇玑图》上生出一段新闻,却是你们闺中千载难逢际遇。你道奇也不奇?”说罢,把序文取了出来。

m。



第四十一回~四十五回


第四十一回观奇图喜遇佳文述御旨欣逢盛曲 

话说唐敏把序文取出道:“此序就是太后所做。你看太后原来如此爱才!”小山接过,只见上面写著: 

前秦苻坚时,秦州刺史扶民窦滔妻苏氏,陈留令武功苏道质第三女也。 

名蕙,字若兰。智识精明,仪客秀丽;谦默自守,不求显扬。年十六,归于 

窦氏,滔甚爱之。然苏氏性近于急,颇伤嫉妒。 

滔字连波,右将军于真之孙,朗之第二子也。风神秀伟,该通经史,允 

文允武,时论尚之。苻坚委以心膂之任,备历显职,皆有政闻。迁秦州刺史, 

以忤旨谪戌敦煌。会坚克晋襄阳,虑有危逼,藉滔才略,诏拜安南将军,留 

镇襄阳。初,滔有宠姬赵阳台,歌舞之妙,无出其右。滔置之别所。苏氏知 

之,求而获焉,营加棰辱,滔深以为憾。阳台又专伺苏氏之短,谗毁交至, 

滔益忿恨。苏氏时年二十一。及滔将镇襄阳,邀苏同往,苏氏忿之,不与偕 

行。滔遂携阳台之任,绝苏音问。 

苏氏悔恨自伤,因织锦为回文:五采相宣,莹心耀目。纵横八寸,题诗 

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覆,皆为文章。其文点画无阙。才情之妙, 

超古迈今。名《璇玑图》。然读者不能悉通。苏氏笑曰:“徘徊宛转,自为 

语言,非我佳人,莫之能解。”遂发苍头赍至襄阳。滔览之,感其妙绝,因 

送阳台之关中,而具车从盛礼迎苏氏归于汉南,恩好愈重。 

苏氏所著文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