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九零年代富二代-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妈妈这样就是好看,漂亮!”
  男人看到他买回来的衣服鞋子被妻子重复穿了,总觉得自己的眼光得到了认可。方季康也就更乐于给妻子买衣服了,也不管贵不贵,看到别的女人用护肤品化妆品,也给她带了一套回来,夫妻俩关系好得反而让他们的小闺女觉得是自己是意外,好吧,她本身就是意外。
  周围不少人都能看出于丽英的变化,都说她变时髦了。
  方知浓每天照常日理万机,厂里也订了报纸,每天也会送一份到医务室,于丽英也习惯了每天她闺女跟个老大爷一样,拿着一份报纸读来读去。
  方知浓每天必看时事政策,这个年代信息传递慢,报纸就是最好的了解时政的工具,在翻页的时候,她突然看到一篇报道:中央将放宽药品……划入民生工程。
  她赶紧翻过一页,把这篇报道给读完了,眼睛蹭亮,这不就是她之前想的开药房吗!
  方知浓跳下椅子,于丽英正在做记录,见女儿跑过来,转过头:“怎么了?”
  “妈妈,这个字是不是“药”,妈妈给别人开药的“药”?”方知浓指着大标题上的“药”字问道。
  于丽英顺着话说道:“嗯对,浓浓真聪明,居然认识药字……”
  她顺带扫了一眼文章,犹豫了一下,接过报纸,说道:“这张报纸给妈妈看一下好不好?”
  方知浓求之不得,乖乖地点点头,把报纸给她了,自己去看别的报纸了。
  于丽英把报道看完了,又把那张报纸翻了一遍,也没找到别的有用信息,但她还是把那张报纸扣下了,放在一边。
  中午的时候,她又翻出来读了一遍,方知浓觉得可能有希望。
  于丽英是觉得镇上卫生所可以给她的药物太少了,如果国家放宽了药品的市场,那就意味着,她可以自己去找药品商拿药,医院只给她一些基础药物,然而有时候病人想要一些药,她这里没有,卫生所也没有,还得去市里的医院配。
  她记在了心里头,恰正好方季康同W市市政领导一起吃饭的时候,问了一下。
  中国的药品市场是相对封闭的,除了医院,少有药店,或者就是一些老字号的什么堂。也是方季康如今是W市杰出企业家之一,政府领导也卖他一个面子,告诉他:“这个需要药监局备案、工商局审批才可以,也就是要正规经营,而且药店必须要有执业药师,不然肯定批不下来。”
  于丽英就想起几年前她考的那个执业药师证,没想到这个证居然还能有这个用处。
  方季康说这肯定是要点政府关系的,不然可能办不下来。
  于丽英电话咨询了一些药厂,问能不能拿药,药厂现在也因为国企改制,如今自负盈亏,也都寻求出路,国家放宽药品领域,不无这个原因。
  于丽英联络了好几家药厂,都说只要有资格,就可以拿药。
  方季康疏通了一下关系,于丽英拿到了开药店的资格,她开始四处联络药厂,此时还没有什么全国代理商、地区代理商,都只能自己联络药厂来进购药物。
  每个省份对省内流通的药品也是有规定的,什么可以进入什么不可以进入,就一个月下来,电话费也打掉了一百来块钱。
  她也跑了好几个药厂,江浙沪范围内的她都跑了。
  敲定了药商之后,她镇上最热闹的菜市场旁边租下了一个店铺,粉饰装修,摆上透明的玻璃柜,目前,她和五家药厂谈好了合作,进购了五十几种常备药品。
  从敲定药厂到办好药房,于丽英雷厉风行地只用了两个月,方知浓也是叹为观止。
  自从方季康的康达成功之后,方家就是镇上的名人,于丽英要开药店的事情,整个天湖镇也是传遍了。
  方小琴作为方家人,被问及的也不少,她家又开了个裁缝店,平时来她家坐着闲聊的人也多。
  “小琴,你嫂子要开药店啊?”
  方小琴笑着说:“对啊,以后大家买药去我嫂子那里。”
  “报你名字能便宜不?”有人打趣道。
  坐着嗑瓜子的人都起哄起来。
  方小琴自己也笑,道:“我嫂子说,刚开业打折,不管咋的,备点药放家里准没错吧。”
  几个婶子连连点头,中年妇女对占便宜这件事上从不含糊。
  刘金花正给宋晓珍喂饭,见那些人这么捧方小琴臭脚,暗道还不是看她有个好哥,说道:“看来我们家靠小琴,都不用愁药了。”
  杨老太笑呵呵地说:“可不,也不用去医院了,找小琴她嫂子买方便。”
  杨老太没听出来刘金花的言下之意,方小琴被自个儿婆婆的神经大条也是逗乐了:“妈,你降压药还有不?我改天帮你买点。”
  “小琴,你还用得买啊?”刘金花语气夸张地说。
  方小琴呵呵一笑:“又不是我开的,还能给我白拿不成,要不金花姐你开一个,我们家的药就可以靠你了。”
  “自家人便宜点不错了,人家也挣钱呢。”不少人就看不惯刘金花这样,纷纷说道,开门做生意的,你做亲戚的白拿是怎么回事。
  刘金花有些悻悻,又换了口径:“有病不都上医院吗,开个药店谁买啊……”


第017章 
  开业的那天,沈老师和方主任都过来帮忙,于丽英在药店旁边摆了个小桌子,以后她就医务室待一天,药店待一天,她是招了个亲戚家的小姑娘,初中没读完,就不想读了,正好她也要个年轻人会记记账,看得懂字的。
  小姑娘名琴玉,是方家本家人,是方主任表哥的孙女,叫她一声舅妈,人长得清清秀秀,于丽英看她做事情还挺麻利的,人也机灵,就给留下了。
  开业当天打九折,于丽英直接从药厂拿药,由于拿的货不多,给得优惠也相对一般,她磨了好几家厂,也是拿那些利润空间相对较大的,至少不能比医院贵太多,不然谁愿意来药店。
  开业打九折,也就会比医院便宜一些,不少老年人都过来买降压药,来买一些消炎药感冒药的也比较多。
  其实药品领域这个价格真不是太好说,不同的药厂同一款药物的价格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医院进价也不同,统一比价是不大可能的,肯定是有些便宜有些贵。她以前在医院的时候,也听别的护士私下里讨论过医院的采购,油水是真不少,但也不可能每一种药都揩油水。
  于丽英也就是抓住这一点,医院里常见的药,她就定价低一点,和医院差不多,医院里也不常见的,她就加点利润。
  她和药厂也一直保持联系,时不时打电话过去问问有什么新药,什么药卖的好,她就专门一个药厂找一个人,处好关系,每个月都找他拿,次数一多,也就熟络了,还给她弄了一批压库存的药,低价卖的,于丽英就拿过来做促销。
  于丽英就发现了,药品的利润真的比看病大多了,在药店营业一个月就有一千六的营业额之下,她就在思考要不要关掉医务所,专心经营药店。
  从今年开始,由于康达生产线升级,需要更多的工人了,而本地人大多数吃苦耐劳精神不是太高,今年涌入了很多外来务工者,都是一个带一个的,小镇上的外来人口剧增。
  不仅是康达,还有其他的小企业,围绕着康达,天湖镇出现了塑料厂,因为生产电线,外面是有绝缘体的,就是有生产这些塑料的,还出现了许多家庭小作坊,雇佣几个外地工人“拨皮”,绝缘体的内侧粘附着一层金属,这一层需要拨下来,有些人就买这些废旧的电缆线缆回来,塑料卖给塑料厂,金属卖给铝厂。
  一家企业的发展,绝不仅仅是一家独大,它会形成一个产业链,围绕着核心企业,利益一级一级往下分配。
  10月份,方季康受邀参加了一个国家座谈会,邀请的都是全中国最知名的企业家,此时他还不过是一个刚刚起步的小企业家,在一众大佬中,坐在了最不起眼的位置,仰头听着领导和前辈们的发言,心中不无激动。
  在座谈会上,方季康也认识了一些和他一样的民营企业家,相互留了通讯,也许哪一天就可以有合作。
  他受到了启发,派技术人员不断出去学习,去国内著名的邮电大学挖人才,分配的不行,就用高薪,研发上的经费绝对不能省。
  方知浓无忧无虑地到了96年,于丽英决心不做赤脚医生了,专心开始做药店的生意,不知不觉中,家里好像有钱了很多,当方知浓又收到了一套乐高的时候,猛然发现她和方如初的小屋子里已经堆满了乐高。
  她快速地计算了一下,这些乐高加起来已经有上万了。
  是的,她已经和方季康于丽英分房间了,是她自己要求的,方季康给兄妹两买了一个上下两层式的床,屋子也更宽敞一些,可以摆更多的乐高。
  以前是她和方如初一起玩一套乐高,自从于丽英也会出去谈生意以后,带回来的都是两套,两个人分别一套,这数量就翻倍往上了。
  夫妻两给他们买的衣服也开始是上海商场里的进口服饰,好似是有钱多了。
  夫妻俩有时候是真的挺忙的,一会儿是方季康要出差,一会儿是于丽英要出差,有时候夫妻两同时要参加什么会,但大部分夫妻俩商量好了,尽量要有一个在家照顾孩子,大部分时候都是于丽英。
  作为一个女人,她必须兼顾家庭和事业,尤其是在丈夫已经把事业做得那么大的情况下,她就得做出牺牲。
  但也还好两个孩子如今都大了点,方如初也能够理解父母的忙,即便忙,夫妻俩也要带着孩子在身边忙。
  公司里的一些叔叔阿姨也都对他们很熟悉,这两年公司多了很多人,原本他们认识一个厂的人,现在他们估计只能认识办公大楼里的人。
  这些年,不管什么学历,进场都是要接受三个月的三班倒,来了解工厂到底怎么生产的。然后才能一步步往上升,这是这个时代的实业家们的共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他们这辈子是苦过来,办企业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方季康开完会从会议室里出来,一边和秘书吩咐,一边往办公室走,走到门口就可以听到两个孩子的声音。
  “浓浓,你想不想学写字?哥哥教你识字好不好?”
  “不想。”然后一声嗤笑:“哥哥你又想骗我给你做作业?”
  方季康旁边的秘书没忍住笑了出来,方季康也露出一抹淡笑。
  两个人推开门,方如初立即乖乖地转过头,假装认真写作业,方知浓正坐在沙发上看书。
  方季康也就佯装什么都不知道,走到沙发边上抱起方知浓,然后坐下,说道:“浓浓,想不想妈妈?妈妈今天就回来了。”
  “想~”
  “我们一起去接妈妈,某些人要是写不完作业就留在这儿写作业。”方季康瞥了方如初一眼。
  方如初的笔杆子明显地速度快了许多,方知浓偷偷地笑了起来。
  方季康处理了一会儿事情,看时间差不多了,就带两个孩子出发了,有了车子以后出行就方便了许多,今年厂里又买了一辆面包车,可以坐更多的人,专门配了一个司机。
  这辆小汽车大部分都是方季康和张顺良用的,96年的道路都还是石子路,好一点的水泥路,道路窄,但路上基本上也没什么车,一路开下来,也就偶尔遇到一些大巴车或者货车。
  一路上两个孩子叽叽喳喳,说着晚上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