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工业民科-第5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田宗一郎亲自站在门口迎接,他的儿子本田博俊站在最左侧,第二位是现任本田公司社长久米是志(三代目),最右侧的则是第二任本田社长河岛喜好(二代目),其他本田公司的人则站在他们的身后,态度十分恭敬的肃手而立。

林强生的心里感慨,日本人的这套东西就是让人赏心悦目,韩国人学了个全,还加上了自己的东西,而中国人没什么特点,不伦不类不中不洋的。。。不说也罢。

薛盛红跟在林强生的身边,显出了一丝女强人的风范,而身后跟着的夏瑞则按捺不住脸上的激动,本田公司可是日本著名汽车公司,老板竟然受到了日本人这么隆重的欢迎,出来至今他第一次感觉身为东星员工由衷的骄傲起来!

林强生看到本田为了迎接他,竟然出动了老中青三代,他出于对本田宗一郎的尊敬行了90°的大礼,道:“本田先生,初次来访给您添麻烦了!”

日本人的确很爱鞠躬,这种行为一开始还是从隋唐时期传入日本的,被回到日本的遣唐使大肆宣传,千年来早已形成了日本民族的习惯。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低头的男人仰脸的婆”。男人总是低头,总是在拉伸自己的督脉,因此这样的男人心机特别重,女人仰脸总是拉伸自己的任脉,所以这样的女人精力旺盛很难对付。

日本整个民族在不经意间打开了督脉,心机重成了日本人的特点。一个爱思考的民族随时蕴藏着生发之气,日本就是这样的民族。

本田宗一郎暗自点头,暗道这个年轻人很懂日本礼节啊,倒是不像自己接触的那些中国官员!

他带着人也隆重回礼,然后笑呵呵的对林强生说道:“本田公司诚挚欢迎林君的到访,请随我来!”

林强生也和本田博俊微微见了礼,尤其对久米是志和河岛喜好也十分恭敬,这两位都是日本汽车工业界的前辈人物,在技术方面他们都为本田做过很大贡献,当然也为世界汽车工业界树立了新的标杆。

本田宗一郎带着林强生等人参观了本田的展览中心,这里有自本田公司成立以来大部分的车型,还展示了本田众多型号的发动机。

老头子喜欢听“世界第一”这个词,林强生投其所好的说道:“看着这些工业产品,就能想到本田这些年来不断拼搏的精神!在技术研发和精湛程度上,本田机器无疑是世界第一流的,你们的发动机简直堪称艺术品!”

本田宗一郎格外高兴,笑着说道:“本田创立之初,我们还是一家摩托车制造厂,当时我就立志要做世界最先进的摩托车,这么些年世界技术发展得非常迅速,多亏有一众同仁的努力,才让本田取得了如今的成就,不过我们仍要努力啊,世界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不进则退!”

林强生点着头,看向河岛喜好、久米是志,久米的脸膛宽阔倒是像个工人多过于社长,他对林强生说道:“今年我代表本田公司访问过滨城汽车公司和哈飞汽车公司,还有东星集团下属的汽车制造厂。中国的汽车工业取得了很大进步,让我十分惊讶,可惜林君当时不在,我有很多想法想找您谈一谈!”

林强生说道:“中国的汽车工业尚处在引进吸收阶段,实力弱小,我很希望本田公司能够帮助我们发展汽车产业!”

久米是志的意思他当然明白,看到中国轿车工业发展得那么迅速,尤其是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有了不小的规模,本田公司的高层大概也有些想法了。

要知道,五六年前中国上层和汽车界的领导们邀请日本汽车厂商来华投资,日本人可是明确表示,不想在家门口增加一个竞争对手的。

而现在此一时彼一时,中国经济增长了,汽车市场的年成交量超过了70万辆。其中载重汽车、各种工程车、越野车、农用车超过20万辆,轿车、微型面包车、微型货车达到了将近50万辆的市场规模,而且年成交量以每年15%的速度向上增涨。看到中国汽车市场蓬勃发展,本田公司也有意进入中国。

(历史上我国进口车曾在80年代达到高峰,1985年全年进口汽车35。4万辆,进口车市场占有率达到44。5%,充分显示出国内市场对于汽车的旺盛需求。)

河岛喜好说道:“我注意到林先生的汽车产品中使用了非常先进的变速器系统,本田可以在这方面与您合作,共同开发一款先进的变速器,我们还可以在动力系统上合作,共同研发适合中国市场的发动机产品!”

林强生停了一会,点了点头,对河岛和久米以及本田宗一郎说道:“可以,本田车厂的产量已经超过了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制造能力装配能力都名列前茅。同贵公司合作也是为了学习前辈的经验,无论是制造还是管理技术,东星旗下的车厂还差得远,我希望两家公司能够充分合作,我请求本田公司派出300名管理人员、工程师、技术人员和优秀工人,到中国去亲自给予我厂指导!”

河岛喜好和久米是志惊讶的互相看了一眼,对方开场就说的这么直白倒是让他们没有预料到,尤其还要求本田派出300名指导人员,简直是狮子大开口。

本田宗一郎倒是没说什么,本田博俊在后边说道:“林先生,300名本田人员是不是太多了一些!”

林强生向他看了看,客气的说道:“不多啊,德国大众和上。海合作建厂就先后派出了200名优秀的技术工人,他们被分配在上。海汽车厂的各个生产环节上,督促上汽的生产线建设,帮助工人们提高装配质量!”

“这个。。。”本田博俊一下子哑口无言,德国人怎么能这样,真是不可理喻!

事实上现在的本田倒是没有大举进入中国的心思,前几年中国来日本引进摩托车技术,本田开始与嘉陵合作,重。庆整车进口组装,这是本田七十年代的技术,就这样的产品国内吸收起来也十分缓慢,所以日本人是绝对不相信中国人能够在短期之内掌握轿车整车制造的。

本田公司更想与林强生合作生产汽车零配件,撬动中国汽车零配件市场,而且久米等人的态度也不是十分坚决,他们更想让林强生出资,最好把MQ200变速器这款手动神器的技术转让给本田。在欧美市场上这款流畅之极的变速器,已经连续多年位列手动变速器第一的宝座了!

接下来林强生参观了被视为“本田发源地”的枥木汽车研发中心,本田的历任社长多是从这里走出的。

他走马观花的参观了本田汽车的撞击试验场,日本车讲究溃缩性能,日本人称为缓冲吸能技术,其实这个概念是由德国人发明的,奔驰汽车首先提出并研发应用,而日本人却做到了极致。

给林强生做讲解的是一名叫川本信彦的高级工程师,他对林强生说道:“本田汽车追求最先进的性能,具有出色的轻量化、良好的节油性和完美的动力性,以及不输于德国车型的安全性!”

川本信彦用一辆正面被撞得稀巴烂,而驾驶室却只是轻微变型的思域说道:“在我们的车身前部和后部,运用了最先进的缓冲吸能技术。这种技术能够保证汽车驾乘人员的安全,无论是从正面还是后面迎受到的冲撞,我们都力求减少给驾乘人员造成的伤害。

说到底汽车安全的核心是人的安全,关键不在碰撞中保证车不变形,而是保证里面的人不变形。而汽车撞击到人的时候,车壳越硬撞击的瞬间越短,转移到人身上的冲击力就越大,人伤得也就越重。采用了缓冲吸能技术,车壳能为乘员吸收绝大部分的撞击能量,这样就使得事故发生时死伤的风险大大的降低!”

林强生问了一个很脑残的问题:“川本先生,缓冲吸能用安全气囊不就行了吗,安全带也能起到缓冲作用啊!按我的理解,车壳越硬越好,这样撞击上去的时候我就不会有损伤了!”

川本信彦有些不敢相信林强生会这么说,他张口结舌的说道:“理想是那样,但是人毕竟不是钢铁,承受不住那么大的冲击力,而且车壳也不应该是承担挤压变形的主力,在剧烈的撞击中它也承受不住的!”

河岛喜好对林强生说道:“林先生,给你举个简单的例子,在高速行驶的时候汽车正面突然受到撞击,安全带就很容易把人勒伤,造成身体内部器官损伤。人的惯性加速度砸在爆开的安全气囊上同样如此,内脏器官和脸部都会受到严重冲击,甚至有可能瞬间致死,致残!”

他向林强生指了指假人的颈椎、脸部和****:“这时候,单纯依靠安全带和安全气囊就不是十分可靠了!请记住,我们目的是最大的减少人员损伤,这样良好的缓冲吸能设计就可以起到这一点重要作用。

试想,用恰当硬度的金属,按照力学原理做成能控制折叠方向和幅度的结构,就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效果。这就是我们设计汽车的理念,精确的利用缓冲吸能技术保证驾乘人员的安全!”

林强生惊讶的点了点头,在中国汽车工业界还没有这样的概念,也没有什么人研究这个课题,他赞叹的说道:“这可是非常考验设计和计算能力的!”

第七百六十章令人垂涎的本田技术

林强生以前一直以为日本人把汽车车壳做得那么薄,主要是为了撞击到行人的时候能够起到缓冲保护作用,保证行人安全,体现人文关怀精神,话说网上和媒体好多都是这么说的。

但现在看来,日本人这么做完全是因为他们把缓冲吸能技术做得很先进,已经不需要采用硬硬的车壳,保护行人只是这个技术的附加效果罢了。车速快的时候撞上去,再软的车壳也没有用,行人照样玩完。

而且他还从川本信彦这里了解到,世界各家汽车厂商因为计算能力的问题,缓冲吸能构造的设计有好坏之分,其吸能缓冲的效果也有高下差别。

日本汽车厂商在这个技术上投入很大,一个是因为日本地小人多资源有限,另一个可能是日本人的那种极致的精神,这个技术极其适合日本人的民族性格,粗枝大叶的美国人就喜欢硬邦邦的。

本田更是把汽车前后部分的缓冲结构称作为缓冲吸能结构件,缓冲区并不能完美诠释这个定义。

缓冲吸能构造与整个车体的刚性构造并不矛盾,而是相结合的,吸能结构位于车体的前端和后端,相对软。而位于中央的乘员舱框架结构不会有吸能效果,还是会尽可能做得硬。

这两个部分通常都是用不同的材料分开制造,前者大多用复合材料,而中间的框架则用超强度合金钢保护起来。它们组合到一起,发挥不同的结构作用。

最理想的整体车体构造应该是既有前后两端高效的撞击缓冲吸能区,又有一个足够刚强的乘员保护舱。速度不太高的碰撞下,由吸能区去吸收和化解冲击力,尽可能让冲击力少传递到乘员身上。

一旦碰撞速度太高,吸能区溃缩完了,冲击力依然没被吸收完,剩下的乘员舱也不会再试图去吸能,而是会依靠坚固框架以硬抵硬,保证乘员有尽可能多的生存空间,不被挤压致伤。因为大多数车祸,乘员都不是撞死的,而是挤死的!

呃,想想就惨,当然除了一撞就散架的车除外!

车体的“软“和“硬“的构件相融配合,缓冲区不仅自身会折叠,也会在折叠过程中将一部分能量传导到刚性座舱的结构上,让整个车身分担冲击力。

这是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80年代的中国汽车业还达不到这种设计水平!

林强生几乎是立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