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此同时,冷泉关的张虎成所部也马上反应过来,快速调集了路恭、梁绍两个哨精兵,接应黑暗中的李旭升骑兵。
梁绍、路恭二哨都是步兵,更善于攻打固守的营寨,他们制作了简易的壕桥,居然率先一步杀入冷泉口村中。
梁绍虽然为副营官,但是还是不改凶狠的本色,他手持长槊踏着木梯,奋力跃过了八尺宽的壕沟杀入寨中。
此时李卑已经整合了一部分兵马,人数大约在一千人左右,剩余的官军还在惊慌失措的混乱中。
梁绍杀入寨中之后,没有与李卑家丁纠缠,反而带兵四处点火,扰乱逐渐恢复镇定的官军。
而路恭这个哨因为上次伤亡太重,并没有与梁绍一同杀入寨中。反而占时充当了李旭升的辅兵,为李旭升麾下的骑兵铺平道路,填埋壕沟,砍倒栅栏。
有了路恭下面的步兵相助,李旭升很快就指挥两千骑兵杀入冷泉口村中。这两千骑兵强大的战斗力,一鼓就击破了李卑的顽抗,李卑也被散射的流失射中,当场就死于阵中。
李卑当场战死,就连将旗也很快被点灯子砍倒,官军的士气顿时失去了支撑。李卑麾下的家丁抢过了主将的尸身,慌不择路的逃出了营寨,奔向了杨鹤大营。
剩余的官兵更是慌乱,居然直接炸了营,他们大部分丢下了武器逃亡一空,少部分直接亏倒在地,直接成为张虎成的俘虏兵。
等张虎成集结了主力赶来参战时,战争差不多已经到了尾声。张虎成带领的千余步兵只能匆匆打扫了战场,四处分散抓捕逃亡的官军。
李旭升虽然打了胜仗,但是来不及与张虎成商量几乎话,就带领骑兵主力离开了冷泉口,直接杀向了富庶的汾州。(未完待续。。。)
第四十九章洪善镇二
李旭升带领麾下骑兵进入汾州已经大约一个月了,现在已经快到十一月了,气候也更加严酷寒冷。
在崇祯年间,因为小冰河时期的影响,山西中南部的冬季气温通常能达到零下二十度。在这种严酷寒冷的天气中行军打仗,对于李旭升无疑是一种严酷的考验。
所幸三日以前汾河已经彻底封冻,任何船只也不可能通行,杨鹤这支水师也没有了用处。没有了汾河的水运,官军的粮道就面临着张虎成的直接威胁,刘宣也稍微能摆脱几分被动。
这一段时间,官军猛烈攻打了几次灵石城。在发现刘宣还在城中后,虽然杨鹤比较奇怪,但是还是下令甘肃总兵杨嘉谟总领诸将,指挥一万多战兵攻城。
幸亏霍州城李旭中不顾老营空虚,带领两千兵马前往阴地关接应,分担了一部分压力,刘宣才能在灵石县顶住了官军的疯狂攻城。
官军拼尽死伤攻打了十日,各大营头都死伤甚重。最终还是改变了策略,停止了疯狂进攻,改为长时间围城。
现在杨鹤面临粮道被截断的风险,只能再次抽调包围灵石的兵马,协助山西镇张鸿功部围困张虎成。
如今整个平阳府北部,刘宣与官军两方势力犬牙交错。最南面的临汾县有陕西总兵王承恩的五千精兵,临汾北面五十里的洪洞县驻扎着李自成四千大军。
洪洞县北面八十里霍州城比较空虚。只有没见过血的新兵两千余人。再往北三十里阴地关驻扎着李旭中,赵弘二部两个营两千余人。阴地关往北三十里就是杨鹤的总督行辕,共有官军战兵一万。辅兵八千人。
此外,灵石城中刘宣所部共有三个步兵营、一个炮兵营、一个工兵营,算上刘宣亲兵,现在还有超过四千大军。
冷泉口之内,现在还有七千官军围困,分别是山西总兵张鸿功、参将虎大威两部人马。而官军的对手张虎成部,尽管多有折损。但是因为击败了延安参将李卑,俘虏了不少兵马。现在仍然差不多有三千人。
最北面的汾州境内,共有宁夏总兵贺虎臣、副将尤世禄、延绥总兵吴志勉三部骑兵,总人数为九千人。其中贺虎臣兵力最多麾下的兵马超过五千,但是他的任务也最重。不仅需要镇守汾州、孝义二城,还需要保护杨鹤大军的粮道。
李旭升进入汾州后,因为汾州水网纵横,加上目标太大。于是与刘勇商议了一番,决定分散行动。两人各领一部人马,李旭升活跃在平遥到太古一段。而刘勇为了戴罪立功,主动去了更艰苦的汾州附近。
汾州共有汾州、平遥、介休、孝义四县,其中水师游击李英华部两千人把守介休。贺虎臣部千人守备孝义,剩余的四千大军镇守汾州城。最北面的平遥有尤世禄部两千人马把守。
从大的局面来说,现在还是敌强我弱。尤其是刘宣麾下各部大规模充斥着大量新兵,在于优势官军对抗中并不能占据多少上风。
从李旭升进入汾州后。一直面临着官军连续不断的追剿。尤其是因为贻误战机,追丢了李旭升的吴志勉,更是仿佛跗骨之蛆,一刻也不停歇的跟着李旭升。
最后还是李旭升汇合刘勇,集结了所有大军,狠狠地打击了吴志勉的嚣张气焰。斩杀了他的左膀右臂家丁头目吴四中。才让吴志勉有所惊惧,不敢再窥伺李旭升。
击败吴志勉后。面对官军的围剿,李旭升迅速分兵,亲自带领一部人马北上太原府。他甚至一度攻下了祁县,汇合了活动在这一地区的王嘉胤。
可惜因为事权不一,李旭升与王嘉胤没有好好配合,被带兵南下的大同镇总兵满贵击败,只能带着残部退回了汾州境。
虽然败退回来,但是李旭升根基未损,反而利用祁县的人力钱粮,扩充了千余兵丁。
这千余兵丁,虽然没有多少训练,但是经常跟着李旭升攻打田庄邬堡。尽管兵甲不整,但是其战斗力已经超过了镇守霍州的新兵。
“小李将军,咱们今天攻打那个庄子。如果在不攻下一个田庄,咱们很快就没饭吃了。”骑兵一营哨长石龙问道。
“你去找找丁啸,问问他附近那个庄子最好攻打?”李旭升牵着战马,头也不回的答道。
片刻功夫,丁啸已经被石龙找来。
丁啸本是明军千户,在李旭升攻下祁县后兵败被俘,因为投降了李旭升。
千户虽然已经是五品武官,但是明朝武官地位低微,尤其是底层的武将,比起文官来简直是猪狗不如。丁啸这个千户,对于祁县县令张炳文来说放佛家奴。所以此人对于朝廷并没有多少忠诚,城破之后马上投奔了李旭升。
因为丁啸是本地人,加上他带领一部分明军投降,所以李旭升任命他担任了哨长。对于这个职务,在军户中厮混的丁啸也比较满意,他在官军中的下属也没有上百个兵丁。
“丁啸,附近那个乡绅比较富庶,本人又名声不好、为富不仁?”李旭升拍打着马鞭问道。
丁啸想了想,找了几个本地的士兵问了问答道:“回禀将爷,咱们现在已经入了汾州,附近的情况我也不算熟悉。不过听下面的弟兄说,洪善镇的洪老爷最为富庶。”
“洪家大老爷洪太甲万历年间就高中进士,现任浙江参政,已经官居四品。洪老太爷也是进士出身,因为年老在江西布政使职位上卸任。像这些时代为官的大老爷,自然是官职越高,族人越跋扈,家产也越充盈。”
李旭升听了这话,哈哈一笑道:“说得好,今天咱们就会一会这个三代进士、世代簪缨的老洪家,看看他家是修桥铺路,还是为祸乡里。”
李旭升矫健的跨上战马,指了指丁啸说道:“老丁,你安排人带路,这一段应该好走,咱们争取下午就赶到洪善镇,看看这洪家乡绅的成色。”(未完待续。。。)
第五十一章满桂
大明陕西布政司太原府阳曲县衙。
光禄大夫、上柱国、左都督、大同总兵、征西前将军满桂高坐帅椅,正眯着眼睛打盹儿。
明代的武官制度比较复杂,几乎达到了五千年来的顶点。光禄大夫是满桂的勋级,大同总兵是实授,征西前将军是满桂的将军印,上柱国是满桂的散阶,左都督是官位。
明代的武官的规矩一直在演变。到了崇祯年间,官位和品序以及散阶、勋级是挂钩的,而实授早已经没有了对应关系。
武将的品序是发放俸禄的依据,与官位直接挂钩。散阶、勋级则是荣誉称号,官员提升后都会有初授散阶,三年初考优异则会升授散阶,六年再考优异则有加授散阶,同时会授予勋级。
武官外出领兵则要加实授官职,如实授总兵则有可能挂印。明代的总兵,挂将军印的总兵地位远超同僚。整个大明武将,挂将军印的总兵差不多只有十人。
其中云南总兵挂征南将军印,基本上被黔国公府世袭。大同总兵挂征西前将军印。湖广总兵挂平蛮将军印。两广总兵挂征蛮将军印。辽东总兵挂征虏前将军印。宣府总兵挂镇朔将军印。甘肃总兵挂平羌将军印。宁夏总兵挂征西将军印。延绥总兵挂镇西将军印。
这九大挂印总兵官也有高低之分,其中以宣府、延绥二镇最为尊贵。宁夏、云南二镇次之,大同、两广、辽东在次之。级别最低的就是挂平字号的湖广、甘肃二镇将军,后来的平贼将军左良玉就是此类。
由此可知。满桂升官升到左都督,品级也为正一品,散阶为光禄大夫,勋位上柱国,都已经升无可升了。他还担任了大同总兵的实职,挂上了征西前将军的将军印,可以说满桂基本上已经位及人臣。达到了武将的顶峰。
明代武官的实授官职,以总兵为最高。有副总兵辅佐,下设参将、游击、守备。
明代武官,若无实授官职,哪怕官至正一品都督也无法领兵。明朝常以一、二品大员实授总兵。领兵作战,故总兵印信比二品官印信稍大,比一品官印信稍小。
为了统领众将,朝廷还设立了提督军务总兵官,加衔提督可以统帅其它总兵,但是也未成定制。
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守备往往各有职责,总兵是镇守一地,副将协守一地区,参将分守一路。游击将军为全镇机动部队,而守备独守一城、堡。这样就形成镇守、协守、分守、守备的四级防御体系,另有游击将军机动作战。
再加上以一将所领之兵为一营。所以总兵营又叫正兵营、副总兵营又叫奇兵营、参将营叫援兵营、游击营又叫游兵营。
以明代大小相制的官场规矩,总兵并不能过度插手副将、参将、游击的兵马,加上饷银粮草也被文官所控制。所以总兵官听起来威风赫赫,实际上权威并不算很大,真正能统帅的也就是自己麾下的正兵营。
满桂本人也是如此,尽管他威名赫赫。站到了武将的顶峰。但是归属他统带的正兵营只有六千骑兵。
满桂此人身材高壮,善于射箭。早年间就是宣府镇有名的勇士。此人面貌粗狂,看上去长得像蒙古人,就连清代编修的明史也以讹传讹,误认为其为土默特部的蒙古人。
其实并不是如此,在崇祯元年,满桂还亲自上书,解释了这个误会。在奏折中他写到:“从谓臣西裔孽种,冒建高牙,臣原籍山东兖州府峄县,以祖职世居宣府前卫。”
从上面满桂的奏折中可以看到,满桂原籍是兖州府峄县人士(现在枣庄),祖上也一直是宣府镇前卫的军户。
从元代开始,无数的蒙古人、色目人定居中原。明太祖建国后,对于这些居住在中原的蒙古人、色目人都一视同仁,满桂的出身很可能就是这些定居在中原几百年的蒙古人后裔。但是经过几百年同化,这类人早已经是根正苗红的中国人。
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