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化,全部都展现在读者面前,由此带来的震憾思考以及这其中的指导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
“有反响就好,我还以为没人当回事儿呢!”肖志华却没宋耀如那么激动,只是微笑着将报纸还给他,说道:“这以后看谁还敢动不动就拿什么民主共和或者君主立宪说事,那不仅仅是口号和唬人的招牌,更要有深层次的思考和比较。”
宋耀如对此有自己的看法,他轻轻叹了口气,说道:“此书一出,对立宪派是一个打击,对共和派何尝不是,你知道我……”
“我知道你应该是共和派,羡慕并想学习美国。”肖志华笑道:“但是,任何重大社会事件的发生都不是无中生有的,它们都有其深厚的背景,这种背景反映的可能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绝不是只要推翻满清便可以达到的,要知道,没有清醒的头脑,再快的脚步也会走歪;没有谨慎的步伐,再平的道路也会跌倒。”
“革命党人中不乏漏*点四溢、视死如归的勇士,却唯独缺乏眼光深远的智者,缺乏令人信服的理论家。”宋耀如用期盼的目光注视着肖志华,“志华,你应该是最合适的。”
肖志华谦虚道:“耀如兄,可不要把我抬得这么高,更不要对我期盼如此之大。”
宋耀如应该算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多血汗型,好冲动,虽然他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但比某些革命党人要高尚,更要执着。自一八九四年他与孙逸仙相逢相识,到被其政治鼓动家的口才所倾倒,认为孙逸仙确实比他接触的人物站得高,看得远。便将其视为中国的华盛顿、林肯,一直是全力相助。
但在这个过程当中,他觉得孙逸仙在理论上有了长足的进展的同时,也少不了与他的观念有冲突之处。比如孙逸仙和他曾着重研讨过开展外交活动,争取国际援助的问题,并说明他已经在日本结识了宫崎寅藏、平山周、萱野长知等一批浪人,并即将与一些日本政要如大隈重信、犬养毅等相识相交,这些人对中国革命都颇为热心。
宋耀如对此却是有不同意见的,他很反感日本浪人在上海的流氓表现,同时当初的梅生事件对他刺激也很大。所以,他认为让外国人卷入中国革命事宜,一定要慎之又慎。而且他对孙逸仙有教无类似的争取各种人物也颇有微词,一些人很明显是野心家吗!
自从与肖志华做过几次谈话后,特别是肖志华对争取外援这种乞讨式的革命的形象描述,让宋耀如震惊而后彻悟,与他那说不出什么正当理由的想法倒是不谋而合。
后来,当肖志华将《国路》交给他阅读后,他已经确信无疑地认为肖志华就是中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或者托马斯·杰斐逊,并以激动万分的心情给孙逸仙写密信,以毫不吝啬的夸张词语写道:因为才华而获崇拜,因为爱国而受尊敬,因为即将发明的奇药而受景仰。是的,他多才多艺,极具天份和卓越的人类知识,不久必将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声誉,他更将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一位手执明灯指引革命方向的理论家,一位制定国家各项法律的法学家。我以万分激动的心情告诉你这个喜讯,请你,我的老朋友,中国未来的华盛顿,请牢牢记住这个名字,肖志华。他必将是你和革命成功最有力的、不可或缺的助手和战友……
“我的期望并不过分。”宋耀如很肯定地说道:“对革命,你有这个责任,也有这个能力。”
肖志华沉默下来,将目光转向幽远的天空,久久无言。是的,我有一个强国梦,一个至死不忘的梦。但现在加入是否草率了些,自己的某些观点与革命党人的差距很可能形成隔阂,并有在革命党内部造成分裂和论战的可能。
第一卷 筑基 第二十一章 款项争夺
更新时间:2010…9…5 21:33:34 本章字数:2497
“扫除数千年之专制政体,脱去数千年之奴隶性质,洗尽二百六十年残惨虐酷之大耻辱,使中国大陆成净土,黄帝子孙皆华盛顿。郁郁勃勃,莽莽苍苍,至尊极高,独一无二,伟大绝伦之一目的,曰‘革命’。”肖志华禁不住沉声诵道,似乎他的声音能化成洪钟大闾,响彻神州,震醒国人。
“便是如此,便是如此。”宋耀如一把拉住肖志华,激动地直跳,“上帝啊,能说出这震烁千古,令人热血奔涌,恨不得立刻便流干精血,为革命而牺牲的话语,舍你其谁?你就是仁慈无比的上帝降给中国的富兰克林,巍巍哉!革命也!皇皇哉!革命也!”
“耀如兄。”肖志华诚恳地说道:“我赞成并支持革命,但我的某些观点却容易造成震动,让本来就松散的革命党陷入分裂,这个,你想过没有。”
宋耀如沉吟了一下,笑道:“分裂就分裂,大浪淘沙,让那些想借革命达到个人目的的野心家滚蛋吧,我们选择对的,选择真理。”
肖志华轻轻点了点头,说道:“耀如兄,我要象你一样先做个秘密的革命家。”
“以什么身分出现对革命更有利,那就选择什么样的身分。”宋耀如很干脆地答应道:“上帝赋予我们不同的使命,革命需要职业革命家,也需要秘密革命家,我们不会强迫你丧失所热爱的事业,就象我始终是一名爱国的牧师,以拯救国人的灵魂为天职。”
肖志华哈哈笑了起来,这样很好,不是吗?他的名望还不够高,他的实力还不够强,他的号召力更是提不上,现在就应该躲在幕后,积累积累再积累。
…………………
过完圣诞节,便是元旦,而元旦后不久便是中国风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圣约翰书院的学生都放假了,肖志华不用上课了,可以一头扎进实验室,一面加紧他的磺胺合成,一面抽出时间履行他秘密革命家的职责。
这天,他应宋耀如的邀请,再次来到了宋宅。
“乔森叔叔,带萨克斯来了吗?”肖志华刚走进屋,美龄便性急地问道。
“带来了,带来了。”肖志华赶紧将手里的箱子提到面前晃了晃,自从欣赏过他的萨克斯后,宋家的几个孩子都喜欢上了它独特优美的音色,每次他要来,宋耀如都忘不了提醒一句。
“志华,咱们到小会客室。”宋耀如的脸色不太好,没有什么别的客套话。
肖志华点了点头,走的时候还不忘冲着小美龄做了个不要着急的手势。
“被你说中了,南方的起义被扼杀了。”宋耀如一进屋便沉痛地说道:“陶德洋行吞没了兴中会购买枪弹的款子,又向清廷告了密。”
这次起义肖志华听宋耀如说过,是兴中会的谢缵泰、李纪堂,联合前太平天国瑛王洪春魁,要在除夕之夜大举起事。应参加起义的主要基干力量会党的要求,定国号“大明顺天国”,还准备公推容闳为临时政府大总统。当时,肖志华就对宋耀如说道:依靠成分复杂的会党起义,事机不密,恐怕不易成功。
肖志华使劲挠头,很惋惜的样子,心道:又是一笔钱打了水漂,革命党如此轻率盲目的起义暴动,既损失力量,又于事无补,难道就不能有点周密审慎的计划吗?
“孙逸仙正在日本和美国之间活动,联络各种力量,力图东山再起。”宋耀如在屋内走了两圈,终于坐了下来,缓缓说道:“几次起义失败后,兴中会人员减少,经费困难,在与保皇会的对抗中明显处于下风。他们刚给我来了信,迫切需要一笔款项。”
肖志华再挠头,筹款,起义,失败,再去筹款……这似乎成了现阶段革命的规律性举动,而且这些钱都花到正地方了吗,这恐怕值得怀疑呀!想了想,他故意叹了口气,说道:“耀如兄,我的实验已经被迫停止了。”
“这是为何?”宋耀如一下子便被肖志华岔开了话题,很自然地问道:“难道是资金出了问题?”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呀!”肖志华苦笑着说道:“我真的没想到偌大中国,竟连个化工厂都没有,很简单的实验原料都需要进口,舫济校长已经派人去日本购买了。”
“是呀,国家太落后了。”宋耀如很有同感地点了点头。
“我的实验已经接近成功,但现在看来恐怕要便宜美国佬了。”肖志华继续沉痛地说道:“有了生产权,却没有化学工业支撑,只能眼睁睁看着美国造的新药占领市场,真是可惜了我的心血。”
“是呀,真是可惜。”宋耀如跟着叹息,然后听出点味儿来,直视着肖志华说道:“说说你的打算,是不是想先建个工厂,然后再把新药研究出来。”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耀如兄也。”肖志华咧嘴一笑,说道:“建个工厂,小点没关系,然后再预先培训些工人,我也很迫切地需要钱哪!耀如兄,你可是答应过要全力支持我的。”
宋耀如眨巴着眼睛想了一会儿,苦笑着说道:“好吧,我先用钱建个小型的工厂,至于那边,就暂时不给了。”
“干革命不是吃喝玩乐,不是观光旅游,就是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相信同志们会理解耀如兄的。”肖志华笑着说道。
“别安慰我了。”宋耀如摇头道:“这些日子和你谈了不少,这心理也慢慢有了变化,再综合总结失败的教训,觉得你说的很有道理,革命党是要改变急功近利的行动方式,而且兴中会确实是需要整顿一下,严明的组织纪律,坚强稳定的领导核心,计划周密的行动方案,智谋勇力皆备的军事指挥,现在它们都不具备呀!”
“革命本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肖志华说道:“耀如兄,我看外国人的工厂都设有警卫,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做。以这个名义购买些枪支,再找来些忠贞勇敢的同志担任警卫,这样就可以组织起一支小小的军队进行有针对性的军事训练。一期以三个月为限,警卫以三十人为准,耀如兄,你想想,一年就有一个连的准士兵,他们的战斗力可比那些胡乱拼凑的青年和乱七八糟的会党强多了。”
“一期三个月太长了。”宋耀如眼睛也放出了光,挥舞着手说道:“三十个警卫也太少,只有一个工厂更加不够。还可以建庄园,招护院。没错,这是一条练兵的好办法,虽然看起来有些缓慢,但练出来的可都是绝对信得过的士兵,为了革命而不惧死亡的志士。”
“嘿嘿,这只是其中的一个设想,具体操作还需要仔细研究研究。”肖志华笑着从怀里掏出些文稿,递给宋耀如,说道:“这里还有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意见,请耀如兄过目审查。”
…………………
第一卷 筑基 第二十二章 东京的雪有些大
更新时间:2010…9…5 21:33:57 本章字数:2173
明治维新后,日本埋头苦干,励精图治,在甲午战争中战胜中国,获得大量赔款,为国家发展输入了大量血液,可以说日本是吸中国人民的血发展起来的。到1902年,日本已然以发达国家自居,日本又与老牌强国英国订立了同盟条约,其主要内容是保护双方在中国和韩国的现有利益,其矛头直指俄国。
由于日本的发展神速,日本代替了西方成了中国人学习的榜样,这也是国人急功近利的思想作怪,显然真正应该学的还是西方。由此掀开了中国人东渡日本的高峰年,黄兴,邹容,陶成章,廖仲恺,鲁迅等人,均于此年先后来到东京。
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