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顺明(完结)-第6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山西凡是和草原上有些联系的人都知道,现如今那巨兽一般的土默特部实际上是被陈永福控制的,现在大家也明白,大同总兵陈永福那是和齐国公穿一条裤子的,他儿子在山东做李孟亲卫的消息也是渐渐的传开了,这件事情说明了很多问题,陈永福身上的所谓“忠义”光环也是散尽。
    有些人明里暗里的大骂陈永福是逆贼,可平遥的屠杀却让所有人不敢有什么妄动,更是带来了一个后果,那就是目前济南有许多将门和军户的年轻子弟,这些人都是想要直接进入亲兵营服役,也算是在齐国公身边讨个出身。
    局势如此明朗的情况下,所有人的眼睛都是在看着山东,看着济南,看着李孟,只有少数有恶趣味的还在盯着京师,看看这李孟已经是做到了这般地步,那位“勤勉英明”的崇祯皇帝该如何反应。
    也不知道李孟那边是如何想法,好像是给天下人唱戏看一样,才过了两天,齐国公府又是发布了一道军令。
    这道军令很简单,是山东部队的调动,北直隶盗贼众多,几次在河间府聚众抢掠,齐国公为百姓安定计,调山东本部兵马一万入顺天府平贼剿匪,大城、文安、固安、宝、武清、东安、霸州六县一州为剿匪目的地。
    对这件事情的反应,天下间的人做出的姿态颇为奇怪,就好像是压根不知道此事一般,大家都是自顾自的朝着齐国公表忠心,竞相把投靠的心思做足。
    南京城那边自然是凄凄惨惨,太子朱慈知道了这个消息之后,再怎么帝王心性也是忍不住害怕和惊慌。
    至于南京镇守太监卢九德和一干南京的文武大臣也都是愁云惨淡,只有
    部尚书刘宗周在那里大声的疾呼,说是贼子如此的应该奋勇振作,励精图治,尽快地增长自己的实力,好和奸贼对抗。
    只是这话谁去听他,目前山东在江北保持着两淮军的两万兵,这两万多地军队,根本就不是卢九德能纠集的军队可以对抗的,就算是励精图治,在这江南之地连税赋都很难收上来,怎么打。
    唯一有点亮色地就是驻守在凤阳的漕运总督马士英,在此国家危难之际,主动的请缨回南京镇守。
    说是什么凤阳皇陵之地尽管重要,可南京才是如今地要害之地,带兵回来镇守才是最好的选择。
    文官领兵是大明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尽管朱慈已经到了南京城,这般的难堪局面,可该守地规矩还要守,黄得功和刘良佐可以带兵,但这武将让人放心不下,可文臣们都是精明的很,这节骨眼上,谁愿意去领兵,兵败几乎是肯定的结局,而且还要得罪山东的那尊大神,这实在是太不合算了。
    马士英也隐约算是江南士林的领袖之一,这些年表现也被人成为能臣,钱谦益等人看见有人出来顶缸,自然是全力支持,加上阮大不知道发了什么神经,又是洒出银子给马士英造势,南京兵部尚书兼领各处兵马的职衔自然是他来当了,卢九德为正他为负,卢九德控制地兵马多些,他控制的兵马少些,倒也是相得益彰。
    这些都是周边人地反应,真正的漩涡中心是京师……
    “都督大人,都督大人,不是小地们不做事啊,那揭帖突然间像是下雨一样的到处都是,根本弄不干净。”
    锦衣卫都指挥使骆养性在锦衣卫衙门之中大发脾气,下面跪着十几个番子除却磕头之外,就是连声地解释。
    那道山东大军即将进入顺天府剿匪的文报,自然也给京师这边送了过来,朝廷百官,各个衙门,各个军营还有那些勋贵富商有门路的都是知道了消息,不过黎民百姓还不知道,这消息万一传扬开来,肯定是哄堂大乱。
    可几乎贵人们知道消息的同时,京师的大街小巷上被人贴满了文告,全是山东兵马就要进顺天府剿匪的消息。
    天子脚下的百姓对这样的消息能看明白,自然也能看见这消息背后的潜台词,不过让那些富贵角色意外的是,京师百姓没有什么惊慌和混乱,心思安定的很。
    这些年山东折腾的这么利害,大军进入顺天府威逼京师,本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现在才做出这样的明示,未免是来得太晚了点。
    河间府、永平府都有山东的驻军,军纪十分的不错,而且把当地建设的出色,这样的部队也不太让人反感,最起码有了山东的兵马,京师这边的百姓再也不用担心什么鞑子进关,威逼京师了。
    满街贴的都是文告,文告上的内容反倒是成了次要的东西,山东到底在京师到底有多少力量,怎么能动员起这么多人来贴这个东西。
    锦衣卫、东厂、顺天府、刑部、五城兵马司都是惊怒异常,那些大佬说话在京师这城中还是有点用处的,各个衙门的差人们都是行动了起来,结果第一天请掉了,第二天又是被人贴了满城。
    这看起来好像是个笑话了,可各个衙门哭都哭不出来,抓不住人的原因很简单,各个衙门的差役们都不够用了,大批差人携家带口的出城暂避。
    平日里这六九城的衙门口都是塞满了人,往往一个差事下面管着三十几个帮闲,人是用不了的用,可今日间,不要说下面的帮闲了,就连正编的差役都跑到城外乡下去了,这山东本来就是大明体系中的一员,名声也是很不错,杀鞑子平流民做屯田一样样有声有色,这样的势力来夺权,大家万众一心的支持也不太可能,不过同仇敌忾抵抗胶州营的入侵也不太可能。
    城外不还是有二十万京营吗,让这些京营的兵马去打吧,那二十万连刀枪都拿不动的草包估计也不会打什么胜仗,等山东的兵马进了京城发了安民告示之后,咱们再回来就是。
    但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还不光是城内的,在胶州营顺天府剿匪的军报发到京师之后,在京师城外驻扎的京营开始大溃散了,二十几万的兵马,可只要有脑子的人都明白,这根本不是山东一万兵的对手。
    鞑子大军四万多人啊,就那么在河间府灰飞烟灭,鞑子一万打京营十万都富余,这胶州营一万兵马,还有河北军两万多兵,灭掉京营二十多万不是很轻松的事情吗。
    京营二十万,在腊月十九知道消息,腊月二十一那天已经散掉了将近一半,其余各部也都是临近崩溃,就是提督太监刘元斌的直属部队还算是稳定……
    …………………





    正文 第五百二十一章 逼 投名状
     更新时间:2009…11…21 0:06:23 本章字数:4452

    没有李孟的历史上,刘元斌现在应该是南京镇守太监权的建立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后和马士英等人控制住朝政,不让东林诸人进入朝政核心,结果被人唾骂,更在各种笔记资料上大肆的抹黑。
    如今刘元斌却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是做监军或者是提督太监,始终是带兵练兵,没得到什么太平富贵的职位。
    白白胖胖的刘元斌到了现在却是依稀有点武将的模样,举手投足之间都是颇为的有章法规更略微有些威武的封堵。
    在晚明天下,刘元斌一个太监有这般的姿态实在是难得,而且他手下的二十万京营,尽管草包,可刘元斌却差不多能约束的住,并且直属的两万多楚军还有战斗力,说句实话,这般的本领,已经算是翘楚了。
    有这样的能耐,崇祯皇帝不说是利用,反倒是派了勋贵、文臣还有太监的副手来节制刘元斌。
    若是寻常武将,被这么一圈,恐怕早就是大怒,带兵跑了,这刘元斌是内宫出来的宦官,对崇祯皇帝的这套做派早就是熟了,也就捏着鼻子认了。
    就算是这样,刘元斌这边也被人安了个绰号,叫做“童贯”,这个绰号所代表的意义无是极为侮辱人,可这些读书人得罪不起,尽管是骂的难听,可刘元斌也只能是忍着,朝中大臣们也是如此的骂,刘元斌索性是直接住在城外的军营之中,一来是京师内乱地下任,不知道有多少各方面的探子,安全得不到保障,二是在城外呆着,远离城内的那些呱噪喧闹。
    京师的城内城外,大家觉得有战斗力的也就是御马监控制的几千兵,没人觉得京营有什么战斗力,大家对他也没什么理会的。
    这刘元斌倒是落了个清净,他的提督衙门是在京师城东,手下的两万楚军也都是驻扎在此处,因为凡是鞑子入寇,都是在永平府那边过来,他这边的兵马必须要充当抵抗鞑虏地第一道防线。
    二十几万京营,朝廷东拼西凑地给发出六成的军饷,刘元斌扣下大半给自己的两万楚军,其余的零头才给其他的营头发放,军饷发地足,下面的部队士气和战斗力就还说地过去,刘元斌督促下面练兵也不至于有反感的情绪。
    在京师周围这么长时间。京营提督太监刘元斌倒也练出了几千体已地兵马。借着这些部队。也能控制住两万楚军。
    胶州营即将出兵顺天府地消息文告传过来。京营各个部分都是好像雪崩一样地散去。也就是刘元斌控制地部队还能维持住。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时候地刘元斌却摆出一幅忠心勤王地架势。命令部队加强戒备。在军营驻地地周围实行戒严清场。
    尽管刘元斌这边也能控制住部队。不过稍微明白些事理地人都是纳闷。心想难道你刘元斌脑子糊涂了。怎么可能打得过山东地胶州营。
    不光是其他人这么想。就连崇祯皇帝也是差不多地想法。京师从文官到武将。吏员和衙役、兵丁士卒或者是丢弃了差事混在平民之中。或者是直接带着点家底出城下乡。也有直接过去投奔山东兵马地。
    反正顺天府到河间府和永平府之间。也不是什么太远地距离。谁愿意做忠臣义子地傻子。就由他去做。大家看热闹就是。你刘元斌要给这刻薄寡恩地明廷崇祯殉葬。大家可不会陪着你一起死。
    胶州营这边向顺天府派兵不要太简单。本来胶州营就在天津三卫有八千余地驻军。直接先行开拔。等本部兵马过来之后再行替换。
    文告贴上不到两日的功夫,这四个团的部队已经是过了杨村,直逼武清,在武清驻扎的两千多明军士兵,甚至连撤回京师的念头都没有,直接是出城投降,交出武器之后,各回各家。
    他们本来就是当地的民户抽取丁壮凑出来的部队,一来是不愿意拼命作战,二来河间府那边传来的种种见闻,感觉山东还是不错。
    大军出动,总要有粮草和辎重补给跟随,四个团八千多人,又是对弹药依赖很大的部队,这么轻师冒进也是有些莽撞了。
    京师一些有心的勋贵大佬都是派人在盯着被胶州营点名那几县的状况,看见山东的部队这么大摇大摆,不管前后的过来,都是有些鄙夷,心想,如果山东的行事就是这么莽撞的话,还真是要再等等才表示自己的态度。
    接下来的事情就让他们目瞪口呆了,那武清县已经是提前设置好了兵站,在城内城外为漕运服务的仓库中,堆满了粮草,甚至还有弹药,地方上的民夫丁壮也是早早的安排完毕,若说是粮草一项,还可能是原来的储备,可这弹药,除却山东还有什么人用,这分明是早就准备好了。
    武清县一直驻扎着京营的部队,锦衣卫和东厂也有探子盯着,给胶州营筹备物资和募集民壮的人怎么大摇大摆的做出来的。
    武清如此,想必其余几个地方也是如此了,这样的趋势,山东的兵马莫说是兵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