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莺莺传-第3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是送了官,这种人赃并获的时候崔智这个苦主自然不用再管,随便官府去了。但这个少年恐怕就要倒大霉了!监牢那个地方可不是玩闹的,有钱人进去了靠着银子还好,大出血之后总能站着进去站着出来。
  至于像少年这种,如同干爽的大毛巾拧不出一点儿水分的,他们只会让他站着进去横着出来。这不是衙门里的人都好施虐,而是必须要给其他人立榜样!若是大家知道拿不出钱来没有什么可怕的后果,他们又怎么会在自己经历这种事情的时候尽最大的力量筹钱呢。
  赵莺莺这等妇人见到这等情形还会于心不忍,但崔智崔源这些常常在外行走的男子见得多了,比这可怜的多的人也有,自然不会轻易被打动。崔智只不过挥了挥手,对古氏道:“你去取绳子来,我和源哥儿送这小子去官府。”
  古氏这时候反而没有那么气愤了,只低声应了一声,然后就进了屋。
  街上的人见不是自家这边坊市的,也没了顾忌,都看起好戏来。有个二十多岁的青年看热闹不嫌事大,凑过来笑着道:“崔五哥,这小子竟然偷到了咱们坊市来,恐怕是个惯犯,不整治一顿怎么行?”
  一般人因为胆量的关系都会从周围的人家开始偷起,原因是熟悉门户,另外被抓住之后因为街坊的面子情总不好太过严厉地惩罚。像这种偷到远离自家的坊市,一般的确都是惯犯。
  崔智却摇了摇头:“不了,这种半大少年经不住打,你们这些人下手没得轻重的,要是出了什么事怎么交代?到时候又是麻烦!”
  官府的人整治手段过了一些,出了什么事当然没什么。换成是老百姓那就是麻烦!虽然看上去这个小子家里没有能力闹起来,可崔智因为人生经历的关系越发谨慎了,几乎不敢越雷池一步。
  其他人撇撇嘴,晓得没有好热闹看,跟着骂了几句也就散了。倒是赵莺莺看着不忍打算劝几句——那孩子就和赵茂一般年纪,此刻似乎是绝望了,就那么坐在那里,呆呆的并不挣扎。
  大概也是因为察觉到了对方不再挣扎,崔源的手劲也松了一些。然而就在这一刻,那少年手一拧,身子一转,竟然从崔源的压制下跑了出来。从他熟门熟路的动作来看,确实如开头青年推测的一样是个惯犯。
  这时候人群也散了,正好逃窜。选了个人比较少的方向,竭力快跑。崔源的反应也很快,飞快地就去追。街坊邻居无论是出于看热闹的心态,还是真心想帮忙,一个个都帮着拦截起来。最后总算是在街口把人给堵住了,这次崔源再不敢放松,利索地接过古氏递过来的绳子,用捆货物的手法把人给捆了个结结实实。
  招呼了一声,这次也不耽搁,兄弟两个直接把人往官府那边带。
  赵莺莺本来打算说的劝说的话就被这么堵在了中间,最后只能摇摇头叹息。旁边的万氏见她这样,‘呵呵’一声道:“你这人也不知道是真心软还是假心善,总是可怜这些不相干的人。大家过日子都不容易,他还是个惯犯!今日是偷到五嫂家里了,不至于因为后院的几只鸡要死要活,可有些人家真能因为他的小偷小摸日子过不下去。”
  “不过是看到罢了。”赵莺莺这样道。
  赵莺莺上辈子也算是从宫廷里历练过的,说不上心狠手辣,可是心慈手软这种词是绝对挨不上她的。只不过这辈子她不在宫廷了,本性里的一些东西就显露出来。没有在她眼前出现还好,一旦在她眼前出现那些惨事她总是忍不住可怜一番。
  所以才说‘不过是看到罢了’。
  晚一些时候古氏给赵莺莺用海碗装了一碗鸡蛋送过来:“家里养的这一批鸡才刚开张下蛋,这时候鸡蛋补着呢!攒的第一篮子其他的都送爹那里去了,这些就给你吃着,你别嫌弃。”
  赵莺莺和她关系好,又因为怀着孕才有这样的优待!
  赵莺莺又怎么会嫌弃,让小庄把鸡蛋送回到厨房,又让桃儿上茶上点心。倒是她自己没有喝茶,喝的是蜜水。虽然没听说不让喝茶,可是她足够小心谨慎,怀孕期间就连茶都不喝了。
  “白天那小子的事情怎么了?”赵莺莺想到什么,低声问古氏。
  故事抿了抿嘴唇道:“还不就那样,送到官府了之后就没再管了。”
  古氏作为一个心肠更软的妇人其实还是有一些迟疑的,可是最终她也就是一句‘还不就那样’而已。赵莺莺听了什么也不再说,点点头就算了。


第225章 
  一年分二十四节气; 每季有六个节气,自从立夏起就进入夏季。只不过立夏时分的气候其实更近春; 就连风光也是春花烂漫。真正等到有夏天之感的节气还要等到夏天的第二个节气芒种; 从这个时候起才会觉得炎热不爽。
  农历四月二十六日; 芒种。此时是芒类作物的成熟期; 因为在农事方面有很重要的意义; 所以在乡村间有很多的节气活动; 与一般的节日也没什么两样。只不过到了城市这边; 芒种节的氛围就差了很多。
  听说有钱人家的小姐会在这天过‘饯花节’; 取芒种之后春花凋零百花退位; 送花神回归的意思。具体来说充满了女儿家的情趣。。。当然; 也是有钱人家闲适富贵才能这样,反正一般人家是不过这个节的。
  像赵莺莺家这种普通的市井门户连提都没有提过; 芒种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气温开始上升; 并且再过十来日就会进入漫长的梅雨。梅雨对于乡间和城市的生活影响都很大,所以城乡百姓都格外注意这个时间。
  不过芒种也不是完全不过了; 赵莺莺原来在家的时候就有芒种煮酸梅汤、做糖渍乌梅的习惯。因为自芒种之后白日变长、更加炎热,换季期间人容易疲劳困倦、食欲不振,酸梅汤和糖渍乌梅都能够解暑开胃,算是正对应节气情况吧。
  自她嫁入崔家,这个习惯也没有变化。每年在这一日就会从市面上慢来新鲜梅子; 糖渍乌梅也好酸梅汤也罢,多多地做些。做好之后不只是自家来吃,还要分送给亲朋好友一起分享。
  说起来因为自家要做糖渍乌梅和酸梅汤的关系; 赵莺莺还曾认真考虑过要不要在家里种上几株乌梅树,后来了解之后就罢了——乌梅树其实挺难伺候的,更麻烦的是在梅雨天还容易烂。相比自家种,还不如上市的时候日日去买。
  但家里虽没有乌梅树,别的果树却是有的——去年虫蛀之后补种了不少,只不过因为是去年补种的成树,今年的果子差强人意,等到了各种水果的季节家里还是出门去买的多。
  真正能用来吃、随便吃的树,今年恐怕也只有家里的老槐树和榆树的了。
  这是当初崔父的良苦用心,买下那大户人家的地之后给每个儿子都分了一块。当时就在每户门口的位置种了两株槐树一株榆树,这也是当年祖上传下来的习惯,凡安家必须中上槐树和榆树。
  这是因为槐树所生槐花和榆树所结榆钱都是能吃的,在荒年间甚至能救命!当初崔家的祖宗们就被槐树和榆树救过命,于是自此之后崔家的子弟就有了在家里种上这两种树的习惯。
  当初种下的时候只是枝干细瘦的小树而已,长到如今已经许多年过去,无论槐树还是榆树都已经生长地十分高大。特别是槐树,矗立在院内边缘,就像两把大大的伞盖,舒展开来底下全是树荫。
  芒种也正是槐树开花、榆树结子的时候。芒种这一日,小庄起的特别早,围着院子里的槐树转了两三圈,然后去厨房取了一个木头钩子和篮子,用这个钩子将槐树的枝条勾下来,然后折下一串串槐花。
  槐花开花是很漂亮的,雪□□嫩,垂下来一串串,花型酷似铃铛。等到花开的盛的时候,满树都是雪白!仿佛白云压顶,又像是雪满枝头。而且槐花味道还特别香甜,初夏的微风送来,颇有让人醺醺然的感觉。
  槐花之所以能救人命在于它的花可以用来食用。当然了,不是所有的槐花都能食用,只有洋槐花才可以,而崔家给种的自然是洋槐花。
  这些槐花最直接的就是直接吃,一点都没有普通花朵的苦涩,反而甜丝丝的,据说乡间的孩子都把这当作最好的零嘴。另外还可以蒸着吃、炒着吃、炸着吃。。。这一点上槐花完全就是菜园子里的一道菜,菜蔬能怎么吃,它就能怎么吃。又因为它有菜蔬所不具有的花树清香,风味格外不同。
  一般来说大家是把槐花和面了吃的,不过也可以单独当成是主食来吃。只不过那么做一般意味着荒年到了,没有办法的办法而已。
  小庄采槐花的时候桃儿正好在厨房屋檐子底下择菜,看了就笑道:“你前几日就看上这槐花了,今日总算动手了!”
  小庄手脚很利落,很快就采了满满的一篮子,正把槐花上夹的叶子给摘下来,听了解释道:“我老家喜欢在芒种的时候把槐花一气采下来,所以我习惯等到了今天才采摘。”
  说完后又可惜道:“这满树的槐花就放在这里,真是可惜!在我老家也不是人人家里都有槐花的,我家就有一株。没到槐花开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就要小心看着一些,不让别家的孩子来祸害。吃一点儿尝个鲜没什么,就怕他们整枝整枝地摘,然后自家都没得吃了。”
  对于生活简朴的普通农家来说,这世上没有什么可以被浪费,种在屋前屋后的槐花也是一样。这种槐树结的可以吃的花朵被充分利用,选择一个花开最盛的日子,全部采摘下来!第一天吃新鲜的,一般是蒸着吃——油也是很珍贵的东西,所以煎炸炒这样的做法在普通农家并不多。剩下的槐花则是晒干,留着日后慢慢吃,当主食吃也能吃上好一段时间呢!
  崔本和赵莺莺家开满了槐花的两棵大槐树当然让小庄觉得可惜了!这吃是绝对吃不完的,就是勉强吃的完,家里也没人会把这个当作正经饭食吃啊!也就是尝个鲜而已。至于剩下的就随便雨打风吹、蜜蜂采蜜——槐花香甜,槐花蜜也是很有名的了。
  “要是在咱们老家,放着不管的话,还没有开透就全被小孩子吃完了!”摘完了叶子,小庄熟练地一撸,这样一串串的槐花就落入了篮子里。
  从厨房里取来半盆清水,篮子在水盆里几沉几升,觉得差不多了又换清水冲洗。等到干净了就拿了一个比脸盆稍大的托盘,里头有浅浅的面粉。小庄麻利地扔了好几把带水的槐花上去,然后有技巧地晃动托盘。
  抖动翻飞之下,槐花均匀地粘上了面粉。这些沾满了面粉的槐花可以压成一个薄薄的小饼,时候去蒸去炸都可以。
  看着小庄的动作,桃儿赞道:“这些活计真是做的熟练,你小小年纪会的却不少呢!”
  小庄羞涩一笑:“我这算什么?我还是一点儿一点儿做的呢,换成我娘,她能用垫了布衬的大筛子来给槐花裹面粉,那筛子比大水缸还大,裹的又薄又匀,一树的槐花下来也费不了多少面。”
  说到这里她似乎说的起兴了,炉灶底下添柴,灶眼上架锅热油。一层油刷下去,一个个槐花压扁小饼被贴在了锅壁上,然后用筷子一个个地翻,免得糊锅。一边做着这个,一边道:“这是奶奶准我费油才能这么做,要是在我老家,谁家能这么做?用油煎炸本就少了,只有殷实一些的人家给家里老人孩子尝尝而已。具体做法也不能这么耗油啊!”
  等到一批小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