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峰连忙伸手摸他的额头,那里冰凉冰凉的,徐峰稍稍安了心,烈性传染病进入人体都会遭到人体最顽强地抵抗,大脑会下达指令,令体温急剧升高,这种升高就是战斗信号,随后免疫系统会制造大量的免疫细胞奔赴战场。
徐峰见到他没有发烧,知道不会是急病,他一下子就想到了中毒,人体中毒的路径不外乎三种:体表,呼吸道,食道。两个人一起回来的,要是体表和呼吸道中毒的话,徐峰不可能没有事,徐峰立刻想到了食道。
来不及想使哪种东西中了毒,徐峰立刻把刘大壮的头冲下,伸手抠他的喉咙,这是催吐的方法之一,食道中毒,首要的就是让中毒的人把吃下去的有毒的食物或是水吐出来。
刘大壮一夜没吃东西,吐出来不少酸水,就在徐峰低下头的时候,从刘大壮的口中,他闻到了一股淡淡的苦杏仁味。
“氰化物!”拥有未来化学知识的徐峰一下子就想到了这个词,氰化物在黄金制取过程中的作用他也是清楚的,一瞬间他似乎想通了小桃红进入教堂的目的,可是现在不是说这些的时候,他立刻想到了氰化物的解毒剂——亚硝酸盐和硫代硫酸钠。
这两样东西进入人体之后,可以把有毒的氰化物转化为无毒的物质,可是尽管徐峰能想到这两样东西,可是他还是束手无策,因为这个地方根本就没有这两样东西!
院子里的酸菜缸进入了徐峰的视野,他知道酸菜在腌制初期会产生高浓度的亚硝酸盐,可是解毒用的亚硝酸盐需要静脉注射,能把酸菜汤直接注射到静脉里吗?!就算能的话,也没有法子,现在根本没有可以用作做静脉注射的针。
刘大娘此时吓得呜呜地哭,与她不同的是,徐峰很清楚该怎么救治刘大壮,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徐峰不由得开始想让他中毒的东西,他很快想到了他喝得那口水。
徐峰舀起一瓢水,闻了闻,一股淡淡的苦杏仁味,徐峰点点头,看来是老毛子那里用来炼金的氰化物泄露了。
正在这时,刘大壮慢慢地坐起身子,缓缓地说:“刚才怎么那么难受?”刘大娘见到儿子没事了,也止住了悲声。
徐峰心中暗叹:“真是幸运,刘大壮喝得水少,再加上他人高马大,这才没有致命。”
徐峰赶紧喊卖艺的穷三辈,穷三辈也看见了刘大壮的中毒,可是长年走江湖的经历让他本能地远离一切出了事情的地方,所以他才没有过来,这会儿听见徐峰叫他,他赶紧跑了过来,徐峰对他说:“赶快通知乡亲们,千万不要喝井里的水,也不要用井水喂牲口。”
穷三辈拿起那面破锣,叮叮当当地敲着跑了出去。
不能喝井里的水,这在当地淳朴的乡亲看来,就像是出了塌天的大祸一般,众人三三两两地讨论着,聚集在村口。
徐峰赶了过来,他也考虑过了,不能说这件事是俄国人造出的,那样乡亲们一定会去教堂找俄国人拼命,那样伤亡就大了。
徐峰对乡亲们说:“先不要喝井里的水!早上打的水可以用,大家省着点。”徐峰知道在农村,媳妇儿起来的第一样活是把水缸打满,一大水缸的水,省着用的话,至少能用两天。
正在乡亲们议论纷纷的时候,一个哭得撕心裂肺的小娃娃跑到人群中,哭着说:“教堂那边打起来了,死了好些人!”
徐峰赶紧问:“怎么回事?”
小娃娃哭着说:“大兵们,在杀人,杀了好些了。”
徐峰所在的刘家村生活比较富足,所以乡亲们是一日三餐,可是同在河下游的马头村和乔家村却是一日两餐,大量氰化物流到村子的时候,正是乡亲们打水做饭的时候,这两个村子很少打井,直接从河水中取水。
有一家人做菜的时候,往水里加了醋,醋酸一瞬间和氰化物反应生成剧毒氢氰酸气体,做饭的人吸入高浓度的氢氰酸气体,当时就死了;还有的人喝下了水,也中毒死了,两个村子一下子死了几十个人。
这两个村子本是拳民最为集中的地方,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们本能地把这种天灾归结到了教堂身上,两个村子的拳民怒火攻心,抄起大刀就杀向教堂。
教堂的神父在下令把氰化物扔进河中之后,就着手准备着应对乡民,教堂里连做饭的人都一律配备武器,马头村和乔家村的拳民到了教堂外围,便开始冲击大门,里面的老毛子开枪,自认为刀枪不入的拳民们伤亡惨重。
这边枪声一响,教堂外围就来了其他村子的人,来的村子达到十三个,在教堂外围聚集的人很快达到了五百多人。
很快拳民开始攻打教堂,他们开始用梯子攀爬教堂的围墙,围墙周长很大,老毛子很快就受不住了,便打电话向清廷求援。
此处归延边厅管辖,延边知府立刻带领几百兵丁前来,希望平息事态,可是局势很快就控制不住了,拳民见到父母官都不为自己做主,盛怒之下杀死了延边知府,兵丁随即向拳民开枪。
据事后统计,在这一天的冲突中,共计六十七名拳民死亡,受伤的人员没有统计。这一天是公立1894年10月26日,农历九月廿八,于是后世的历史学家称这一事件为“九月惨案”。
这件事情给后来的历史进程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变数,十五天之后,天津的一家茶馆之中,年仅二十八岁的孙文正怀着焦急的心情,等待着李鸿章的召见,几个月之前,他上书李鸿章,提出了“人尽其才,地尽其力”等主张。当看到报纸上对“九月惨案”的报道之后,他的心里不禁想道:“这样的朝廷,真的能中兴吗?”
而这时的徐峰,眼望着大海的方向,心中反复念叨着一句话,这句话,也是21世纪,中国领导人在国际上发生大事之后首先说的,这句话就是“我们的航母在哪?”
第050章经济新思维
公元1894年10月25日,林远作为特邀嘉宾,陪同尚泰参加拔河大会,会后,尚泰召集大臣开会,特别邀请林远出席。
琉球国的政治体制效仿明清,军政大权归于国王一人之手,以兵刑工吏户礼六部为行政机构,外加都察院和大理寺作为监察和审判机构,各个机构的负责人都是原先琉球的旧臣。
取消了跪拜之礼,尚泰和众位旧臣围坐在一张桌子上,那些旧臣还有些不习惯。会议一开始,尚泰便说:“我们如今国库空虚啊,各位有没有什么好法子?”
一个老臣说:“荀子云: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所以我们首要的目的,就是开源节流以充实国库。”
尚泰说:“节流容易,可是开源就比较难了,我们国家的人口只有三十八万,这么少的人,市场也就必然很小,打开国外市场就更加难了。”
那个老臣说:“我们国家原来从各地贸易中获得了不少利益,由于明清两代的海禁,商人们把我们这里当做贸易中转站,他们从中国购买货物,然后卖到东南亚一带,回来的时候再从东南亚带回货物给中国,可是日本人来了之后,这些商人也不敢贸易了,现在不知道怎么能把他们重新召回来。”
众人都沉默了,这些读四书五经出身的人,对于搞经济的确是不太在行。
林远说:“我倒有一些看法。”
众人纷纷望向他,他说:“我们的人少,这是一个劣势,可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优势。当我们政府的收入较多的时候,我们的福利也会很好。”
“福利”这个词一出,众人都微微皱眉,在19世纪的他们,还没有听说过这个词汇,林远微微一笑,说:“大家可能对这个词不是很理解,我稍后会解释的。”
“刚才那位前辈也说了,由于我们的地理位置,我们在中国和东南亚的贸易中有很大的优势,我觉得想要把他们都找回来,有一个办法,我们允许他们自由贸易,我们不收税。”
众人一听都是一愣,不收税,那怎么能赚到钱呢!
林远继续说:“我们把港口免费开放,吸引他们来以我们港口为中转站进行贸易,我们琉球四面环海,有很多地方适合做港口,当然由于先天地理条件不同,这些港口的吞吐量必然是不同的,有的港口适合大船,有的港口适合小船,所以能吸引很多商人。”
“尽管我们的港口不收税,可是那些商人来了之后,他们能不吃饭吗?能不住下休息吗?能不想法子花钱娱乐吗?有些第一次来的商人,还要买些纪念品回去。他们在哪里吃饭,休息,买东西,还不是在我们的港口上,这样,钱不就赚来了吗?”
尚泰想了想,说:“你的意思是,我们要在港口上建一些饭店,旅馆,休闲场所?”
林远说:“建是要建,不过我们只建出房子,这些房子用来做什么要交给当地人,他们来租我们的房子搞经营,如果是国家来开这些饭店,旅馆什么的,那就没有了竞争,经营这些地方的人也就不想好好干了。”
尚泰想了想,说:“这样固然是好,可是这样一来,赚的钱都是老百姓的,国家财政还是收入不大,如果巧立名目向老百姓征税,那我岂不是成了桀纣之流的暴君?”
林远说:“我们的商人和东南亚各国贸易需要什么?各国都需要金银,铜钱做为货币进行贸易,这些东西本身就沉重,如果您是商人,您希不希望您的船上能多一些商品,少一些金银?”
船只的排水量是一定的,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商人自然是希望能多多的放商品,众人想清了这个道理,纷纷点头。
林远接着说:“我们的办法是:建设银行!让商人们把金银,铜钱放在我们银行,我们为他们开票据,他们拿着这个票据可以自由地兑换金银,我们可以从中收取一定数额的管理费用,这只是赚钱的一小部分,他们把金银存在我们银行,不可能所有人同时把金银全都换走,这样,我们就有了一部分金银用来外借,所得的利息才是我们赚的钱的大头。”
尚泰想了想,说:“你说的很有道理,可是有一个问题,我们怎么能让他们放心地把金银放在我们这里呢?”
林远说:“这个嘛,现代经济归根结底就是信用经济,您要给他们信心!让他们相信,琉球的政局稳定,政府不会一夜之间垮台,他们的金银存放在我们的银行里很安全。”
尚泰想了想,说:“那我们应该怎么做?”
林远说:“首先,我们赶走了日本人,这一点上无疑会获得南洋很多华侨的好感,其次,我们宣布了独立,独立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不再是清廷的属国,那些华侨都是汉人,他们把满清贵族视为异族,所以,我们也会获得这些华侨的好感,如此一来,一定会有人来我们这里进行贸易,我们要做的,就是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收住他们的心,通过这些来让他们看到,这个国家很有前途。”
林远见众人点头称是,接着说:“银行是一个办法,还有一个办法。大家想想,中国有句老话:欺山莫欺水,这大海之中航行,危险极大,稍有不慎就会船翻人亡,一船的货往往都是一个商人押上全部家当买来的,他们最怕航行之中出风险,如果我们说:你给我一定数量的钱,如果你的船出了事情,我们会给你大额的补偿,你们说,他愿不愿意出这个钱?”
“现实情况是:出风险的船只总是少数,所以多数的钱就收进了我们的腰包。”
尚泰又问:“你的这些法子固然很好,可是这些法子只是让港口附近的老百姓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