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肯。
叶氏长长出一口气:“这会还说什么四品五品的,家风清明,婆母慈和,那就没有不好的,只不知道,那家子定亲了不曾。”
纪夫人身子懒怠,有了事作,反倒精神了些:“我邀她来家里住,她怎么也不肯,还住在会馆里,等我送帖子去,请了她来问一声。”
话也不能全说满了,没听白氏提起来,应当不曾定亲,她急急遣了人去,叶氏也不能再呆,握了纪夫人的手,又去看吴夫人:“这事儿多赖得你。”
吴夫人笑一声:“那倒更好,有个五六日的,这事儿也定下来,你就说,是在这儿碰到了沈夫人,一样是来探病的。”
这病的因由皇后心里头明白,光这一条也能容上三分情,叶氏一路谢了,九红送她出去,春燕看她面带喜色,知道事情还有转圜余地,立时松一口气,连石桂都替余容捏着一把汗。
吴夫人等人走了才点点妹妹:“若不是她,我也不帮这个忙。”两个彼此看一眼,她跟着又叹:“你这会儿能外任,倒是好的了。”
纪夫人反替姐姐忧心起来,吴夫人拍拍她:“船厂的船就要下水了,这一回原是慧哥儿去的……”要使西洋总得有个使臣,慧哥儿年纪尚小,自然担不得此项重任,可把他塞在里头,出去见一见世面倒是成的。
如今吴夫人的忧心事倒比纪夫人还多,两个对看一回,纪夫人撑坐起来:“可有银苗菜,叫厨房拌了来开开胃,舀一壶酒,我陪三姐姐吃酒。”
两个只有玩笑时方才把旧时称谓叫出来,吴夫人一下子就笑了:“你这儿的酒软绵绵,到我那儿取,若有黄兔让人烤一只来。”
叶氏回了家就先往永善堂去,老太太正等消息,叶氏把话一说,老太太一时怔住了:“你说甚?吴家肯保这个媒?”
不等叶氏点头,老太太松了一口气,也不问嫁的人是谁,缓缓点头:“这就好,赶紧着人告诉老太爷去。”
解得眼前危机,再去想吴家作甚肯出这个头,使人去了,这才皱了眉头:“吴夫人竟是个热心肠?”这话说得她自家也不信,跟着一想,又有些明白:“她肯出这个头,自然最好。”
当年的颜家三女嫁给郑侯家,宋家是接着帖子的,虽没去喝喜酒,宋家却是随了礼的,等到她合离改嫁,引起金陵城这些个口舌风波,嫁的又是圣人亲信,宋老太太才头一回见着她。
十来年的老熟人,却连熟识都算不上,再没成想她会来伸这个手,略想一回也明白过来,吴家自来就是圣人的亲信,不是纯臣,而是心腹,西北的马,江南的船,不是心腹哪敢一气都放在吴家手里。一半儿打的郑家的旗号,可哪个不知道,经营的就是吴家。
颜家这几个女儿女婿,跟父亲就没一个是一条心的,此时再怪亲事结错了,也早就晚了,老太太
把这事儿顺一回,跟着就长长出口气,颜家看着势大,力气不使在一处,颜连章一个独木难支。
等知道沈大人也是正经科举出身,正在京中等着补缺,捏了叶氏的手:“余容是个好孩子,差点儿就误了她,旁的不论,陪嫁共中出一万两,你看着置办东西罢。”
赵家叶家都是陪嫁丰厚,正经宋家反没这许多产业,老太太开口就是一万两,也是已经加过了,她原来预备着八千两,又再加上两千,若是嫁给沈家,到外地去,余容置田办地,尽够了。
叶氏提着的一口气总算松了,老太太点了头,就等着沈家的回音,这事儿还不能露给余容知道,一路回到鸳鸯馆,人往罗汉榻上一靠,春燕给她点上一支安神香,没一刻就睡了过去。
石桂十来日没跟着叶氏去老太太那儿请安,锦荔还当是石桂失宠了,这番出门又带着她,一看便知是要紧事,回来了就对她耷拉着个脸儿。
石桂懒得会她,往床上一躺,累的脚都抬不动,这桩事院里头能知道的都知道了,淡竹推一推她:“怎么样?有眉目了不曾?”
石桂点点头,打了个哈欠:“我看太太眉头都松了,怕是有好消息,只不知道纪夫人那儿甚时候送信来。”
姚姨娘派了小丫头子守在门边,一知道叶氏回来了就要往这儿来哭,春燕把她拦下来,好歹把她劝回去了,姚姨娘说是姨娘,在这后宅里头还不比春燕说话有用,心内似汤煎,也还是听了春燕的,先回院子去了。
姚姨娘前脚才走,紫楼后脚就带着绣件来了,石桂才刚躺下,紫楼一来就扎进石桂房里:“好妹妹,你可别瞒着我,我们姑娘……我们姑娘的事,怎么样了。”
作者有话要说: 上午折腾拍牌又没中,第四次,不造拍个一年能不能中啊
晚上怀总要去喝亲戚宝宝的满月酒
好吧,又得被催生了
全是套路!!!!
于是可能只有一更
满面血……
谢谢地雷票么么哒
☆、第181章 求佛
石桂还真不知道事情如何,她一直在外间侍候,这些事叶氏不会吐露给她听,春燕倒是知道的多,可这桩事捏着干系,她既不是那等张嘴就漏风的人,也断不会把这事儿告诉别个。
石桂眼看着紫楼眼下一片青灰,知道是因为发愁,宋家这样的门第,嫁到哪一家去都不会过苦日子,家里这样着急着把她定出去,知道是出了事,可出了甚事,一时却不明了。
这事还不确实,这会儿少说一句就是少添一点乱,她拉了紫楼不住宽慰:“太太正在想法子呢,姐姐千别急,也劝一劝姑娘,别把身子熬坏了。”
紫楼手上还捏着绣件,眼儿在石菊淡竹两个脸上一扫,石菊看不出什么来,淡竹却蹙了眉头,只差叹息了,紫楼心知事情不好,腿一软差点儿跪倒在地,她干脆也就半跪着挨在床榻边:“我们姑娘在屋里只是呆坐,事儿不对咱们都知道,可总要知道是哪儿出了事,我们姑娘可自来没有一点不规矩的地方。”
余容就是被宋之湄给带累的,可此时再探究这个也是无用,石桂看看石菊,石菊弯微一蹙,冲她微微点头,拉了淡竹坐到门边,从荷包里取出两条丝绳来,缠着淡竹的手,打起络子来。
这就是防着人经过听见,石桂明白她的心意,一把拉起了紫楼:“紫楼姐姐可万不能露出来。”紫楼此时已经知道事关重大,咬着唇点头:“便是拿刀剖我,我也绝不喊一声,叫妹妹担了干系。”
石桂凑到她耳边:“那回清风宴,太子殿下来了,同老太爷说起咱们家的姑娘来,前儿送了两盏细纱宫灯,宫灯上头画了芍药花。”
紫楼迷迷登登看着石桂,还没明白她说的是甚,石桂跟着叶氏,却隐隐约约知道上头还题了诗,若是只有花还罢了,就是这首诗惹出来的官司。
“咱们家也常得着赏的,旧年花朝的时候,还送了屏风来,一样是画了花的,也不定就……”紫楼两听手叠在一处揪着前襟,抖着嘴唇磕磕巴巴。
石桂不忍见她这样,可话都说出去了,再没有说半截的道理:“若只是花,也不必这样慌了,上头,还提了一首诗。”
写得什么也不要紧了,要紧的是家里几个看了诗就急着要把余容定出去。石桂原原本本告诉了紫楼,紫楼唬得脸色发白,先时不知还没这样紧迫,待知道了,才明白叶氏把帖子给余容的用意,这哪里是出嫁,这分明是给她逃命的。
紫楼到抽一口冷气,身子往后一仰,石桂一把掐了她,她这才忍住了,面上色变,呆怔怔看着石桂,立起来就要去告诉宋余容,脚才迈出去半步又顿住了,回转身道:“我们姑娘,可没半点不规矩的。”
她说得又轻又急,石桂连连点头:“我知道,太太也知道,就是知道,这才想法子,老太太太太挑的,总是眼前最好的路了。”
宋家不想沾太子的边,老太爷已经赢过一回,作甚还要下场赌这第二回,太子非要绑人上船去,倒霉的反成了宋家几个女孩儿。
石桂不放心紫楼自个儿出去,一直送到大门边,眼见着她快步往回去,这才转回来,淡竹手上拎着丝绳不敢放,跟石菊两个一人拉着一边进了屋。
三个人相互看一眼,淡竹叹一声:“菩萨开眼,叫二姑娘有个好亲事就好了。”
纪夫人那里来回总要花功夫,叶氏还得看看沈家儿郎,大面上头不差,这事儿能定下是最好的,她这头还没接着回信,那头余容去知道了消息,眼泪“扑簌簌”的滚落下来,怪道说是家里没了法子,可不是没了法子。
松风水阁的灯亮了一整夜,余容哭得一时,就往小佛堂里去,跪在蒲团上,阖了眼儿,一面流泪一面念经,泽芝比她哭得更凶,抽泣出声:“怎么凭白无故的,就有这桩祸事砸在头上。”
她们俩跟叶氏确是不亲近,从叶氏那儿听到话,也无非就是些日常事务,怎么给老太太办寿,怎么给田庄放租收租,却从没听过外头如何。
可她们俩也不是睁眼瞎,这院里头还有一个宋荫堂,姚汪两位姨娘心里着实感念着他,教导女儿叶氏那头不能远着,宋荫堂更不能远着:“哪有当娘的不心痛儿女,我同姑娘也来往得少,可心里哪一刻不念着姑娘呢。”
叶氏算不得慈母,待自家儿子也是不冷不热的,宋荫堂却是个体贴人的好兄长,但是当了差,得闲也往松风水阁来坐一坐,同她们说说外间事。
两个知道得虽少,人却是懂道理的,余容跪得一夜,一清早才扶着紫楼玉板的胳膊立起来,两条腿麻得没了知觉,叫丫头婆子架起来扶到床上,给她揉腿,余容跪了一夜想了一夜,拉了妹妹的手道:“我不作阶前芍药,也不愿为倚日红杏,不走那登天路。”
泽芝陪着姐姐在佛堂呆了一夜,这会儿也熬得眼眶泛红,听见姐姐这么说,眼泪又要淌下来,哽咽道:“姐姐预备怎么办?”
余容不过十三四岁,见过最大的场面还是张老仙人的寿辰,她哪里知道怎么办,总不能真的进了宫,叫家里人都不安生:“我不知道怎么办,可我知道不能进宫去。”
说着挣扎着起来,叫紫楼玉板替她穿衣洗漱:“我要去见太太,总得叫她们知道,我再没想着攀高枝,把我送到庙里也成。”
紫楼知道她一夜未睡,这会还要起来,赶紧拦住了她:“太太心里都明白,若不然也不会为着姑娘这样奔波,事情已然有了眉目,姑娘万不能去说这话。”
宋家还在替她谋划,原就是桩难办的事,若是此时去说,反不替她周全了,真的送到庙里,下半辈子可怎么过。
余容强笑一下:“你们放心罢,我自家去,你们几个我会求着太太给一个好归宿,我自个去就罢了,再不会让你们也跟着受罪的。”
紫楼玉板哪里还忍得住,捂了嘴儿哭起来:“姑娘说得哪儿话,我们不跟着,谁来服侍姑娘吃茶喝汤。”
一屋子愁云惨淡,石桂进了院子,在门边喊一声紫楼,紫楼抬起袖子抹了脸,打了帘子急急迎出去:“妹妹……你,你怎么这会儿来了。”
一时吃不准是好事还是坏事,石桂却对着她双和合什念了一声佛:“菩萨保佑,纪夫人跟吴夫人愿替姑娘保媒呢。”沈家儿郎没结亲,那头肯结这门亲事,头一步已经成了。
紫楼一听一把拿手捂了嘴儿,就怕哭出声来,恨不得立时跪下往南边磕上两个头,石桂赶紧拉了她:“这是一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