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释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后,他观察到一切众生都具有智慧的种子,只是由于妄想、执著将这些种子的本来面目遮蔽住了,因此而堕入世间烦恼爱欲的旋涡之中,饱尝种种痛苦而不能自拔,所以不能成佛,抵达智慧的彼岸。释迦牟尼佛于是这样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个个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这几句话,言简义丰,内容极为丰富,把佛所开悟的根本真理,和盘托出,一语道破。佛所开悟的道理,就是众生心与佛心,无二无别(即毫无分别),本来一体。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但这种道理比较幽深玄奥,所以不为一般人所理解。
佛认为,现在世界所有众生,都不能觉悟到世间一切境象都是无常无我的道理,在无常诸法中,将虚幻的假象执著为真实恒久的存在;在无我诸法中,将虚幻之境执著为真我,于是就有了我执与法执两种烦恼之心。因此便有贪心、嗔心、痴愚之心这三种根本的有害于人身心的烦恼产生。这三种烦恼对人的毒害如此之深,它蒙蔽了人的真如之性,遮掩了觉悟道体的智慧之心,因此,众生便永远沦于无常的苦海,无法得道成佛。然而众生是否永远不能悟道成佛了呢?其实也不尽然。只要众生发大菩提道心努力修行,把心中妄想执著的烦恼消除净尽,那人人本具的佛性也即不用导师自然具有的无上智慧就会完全显现出来,因此就能够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抵达般若(智慧)之境,以般若之力而渡于极乐的彼岸世界。这就是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不可思议的道理。
《法华经》说:“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说的是心、佛以及众生,虽然看起来是三个不同的名词,有三种不同的差别,其实就其实体而言,是三位一体的。这里说的心,是指真如妙心,十方诸佛修行得道,就是证得了真如妙心,这就叫做成佛。凡人们迷了这个真如妙心,就叫做众生了。佛的真如妙心,应当在众生的一言一默、一动一静中去寻求。因为众生人人都具有这个真如妙心,依此真心来修行,将来功德圆满,智慧超胜,就一定会成佛了。即心即佛,众生的修行其实就是要修心,只有将心修好了,才能成为真正的佛。古人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我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佛教宣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离苦得乐,这种精神和理想使得释迦牟尼佛将众生的幸福与快乐、烦恼与痛苦和佛的慈悲心联在一起,而将救度众生脱离苦海到达极乐世界放在修持的第一位。不管我们今天认为佛陀有多大的局限,但这种宏伟的理想将永远值得人们的尊敬。
众生是佛成道的根源。就像一棵大树,众生就是这大树的根,同时还要靠种种助道的因缘,才能开花结果。即是说,如果没有了树根也即众生的存在,佛的得道成佛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佛是建立在人间世的,只是他的理想是要出世间,他以为只有走出这世间,才能摆脱所有的烦恼和痛苦。佛有一天对弟子说:“一滴水怎么样才能使它不会干掉?把它放在空中,它就会被风吹干;把它放在地上,它就会被泥土吸干。只有将它放入大海之中,它才能和海水融和在一起,才能达到永远不致干涸的结果。”这就是佛陀为什么要在人间建立佛法,普度众生的原因。离开了众生,佛也就不存在了。
释迦牟尼传……1.鹿野苑初转法轮
1.鹿野苑初转法轮
佛成道之后,智慧通达,无所罣碍,当此之时,大地有十八种瑞相显现,游霞飞尘,都澄净如镜;天鼓自然发出美妙的声音;香风缓缓而起,柔软清凉;杂色瑞云,降下甘露雨;园林花果,不等季节到来而提前开花结果;天上又落下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曼殊沙花、摩诃曼殊沙花、金花、银花、琉璃花、七宝莲花,环绕菩提树,围满三十六踰阇那;诸天大起歌舞妓乐,散落鲜花,焚烧好香,梵呗齐起,赞叹之声自然从天而至;还有天神手执宝盖以及幢旛充塞虚空之中,天龙八部也前来遮护如来法身。一切众生,顿时心里都充满慈爱,再也没有了嗔害的思想,此时此刻,个个都欢欣雀跃,高兴万端;甚至地狱、饿鬼、畜生以及一切幽冥之处都暂时获得了休息,为佛光所照,各各生出欢喜之心。……佛能断绝一切烦恼诱惑,证成一切种智,是天人间无上导师,种种奇特之处为天地之间所有众生所仅见,因此佛成道的事迹也就惊动天地之间所有的事物了。
佛成道之后,第一个七天之中,仍一心一意在进行思考,他面对着菩提树而自言自语地说道:“我在这里破除了一切烦恼,该做的事已经做完了,本来心愿已经得到圆满的结果,然而我所悟得的道理却非常艰深,只有佛和佛之间才能相互懂得,才能心心相印,而一切众生,在五浊之世,为贪欲、嗔恚、愚痴、邪见、骄慢、谄曲种种无明所覆障,薄福钝根,没有智慧,怎么能了解我所获得的道法呢?我现在如果要为他们转法轮(说法),他们一定会迷惑不解,同时也不能相信接受,甚至还要对我进行诽谤,而因此将使他们来世堕入恶道,受种种痛苦,这不有违我度脱众生的初衷吗?与其使他们受苦,那么我还是不要对他们进行说法传道,而独自悄悄地进入涅槃境界吧。”
佛一生出这样的想法,就想付诸行动而进入涅槃。然而,这一行动为大梵天王所阻止。大梵天王知道佛已经得到了无上的智慧,功德圆满,却默然而住,并不说法,因此而心生忧恼。大梵天王想道,“世尊过去为了众生受尽种种痛苦,现在所愿已经得到满足,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什么又默然而不说法呢?众生陷入漫漫长夜,沉没于生死苦海,正是亟待世尊说法开导之时,我应当前往劝请世尊为众生说法。”于是,大梵天王一想到此,就当即从天宫出发,一屈伸手臂的功夫,就来到了如来的所在。他对佛说:“世尊过去为了众生的缘故,因此而久住尘世,甚至可以舍弃身体、头、眼睛等用来布施,备受种种痛苦,以广修功德,因此到今天才成就至高无上的道。而现在成道之后,却默然而不说法,众生沉沦于漫漫长夜,堕溺于无明的黑暗之中,仅凭他们的力量,脱离这黑暗和苦海是极难办到的,但其中还有一些众生过去世时,亲近善良的朋友,种植了各种功德的根基,是完全可以听受您的说法,得到至高无上的菩提大道的。只希望世尊为了这些人,而用大慈大悲的力量以及高妙的佛法给他们以开导,使他们因此而脱离苦海,抵达智慧彼岸。”
佛听到大梵天王的劝请,将自己的担心向他说了。“我早就有意要为一切众生转于法轮,但得到的道法实在是太微妙了,太深奥了,极难了解,极难懂得,我怕他们因为不懂,反而横加诽谤,从而使他们堕入地狱,因此才默然不拟说法而已。”世尊为之思考了七天,最终才决定下来,要为全天下的众生说法,要用大慈大悲的心愿使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到达极乐世界的彼岸。又过了七天,释迦牟尼佛反复观照众生根基因缘,以及所有烦恼所在。满了十四天之后,便决定了应当马上前往世间说法。然而从哪里开始呢?释迦牟尼佛这样想道,“我现在要为众生说法,将至高无上的道理告诉他们,是谁应当第一个听我说法的呢?哦,阿罗逻仙人聪慧易悟,又曾发愿道成度他,应当先为他说法。”心念刚起,只听到空中有声音说:“阿罗逻仙人昨夜命终。”“那么就是迦兰仙人吧。”只听空中又发出声音说:“迦兰仙人昨夜命终。”最后,释迦牟尼想到国师、大臣所派遣的伺候看顾他的憍陈如等五人,他们都是异常聪明的有道行根基的人,现在应当先为他们说法。想到这里,释迦牟尼又思考道,“过去各佛转法轮的地方都是在波罗奈国鹿野苑中仙人住的地方,恰好这五个人也住在那里,我正好前往鹿野苑,为他们演讲佛法。”于是,释迦牟尼当即从座位上站起来,准备前往波罗奈国。
释迦牟尼从座上站起来时,正巧有五百商人打从山上经过,牛车和牛都因为山高路陡走不动。他们看到路边有一棵大树,于是由两人带队前往树神处求福。树神用神通力告诉他们说:“这里有一位佛陀,你们应当供养他,将来必获大福。”商人们听到佛的名号,都十分欢喜,当即将蜜涂在麦面上,一起来到树下,恭恭敬敬地向佛奉献饮食。佛想到远古各位佛陀接受人家布施时,按规矩都是持钵的,不应当像别的道人那样用手抓饭吃。四位天王于是当即奉上四只铁钵。佛怕接受其中一只钵,就会冷落了其他三只钵的主人,于是将四只铁钵层叠在左手中,右手用力一按,四只铁钵应手合而为一。于是,释迦牟尼佛手拿这四合一铁钵接受商人的供养。
释迦牟尼走到中途,遇见一位异教徒,名字叫做优波伽。优波伽看到如来佛相貌庄严,浑身上下都十分安详沉静,心里油然而生恭敬之情,不禁赞叹道:“真是奇特希有啊!世间所有众生,都为三毒所缚,全身上下都轻浮急躁,为外部的诱惑而心摇神荡。而今见到了这位仁者,浑身表现得极端沉静安详,一定是到达了解脱的境界。请问:您是以什么人为师的?又是叫什么名字?”释迦牟尼佛见他态度谦和,语意诚恳,于是以柔和的声音对他说:“我现在已经从苦海中超脱出来了,独立于一切众生之上。那种微妙深远的道法,我已经完全具备了。三毒五欲之境,我也永远脱离开了。现在我就像莲花在水中,不会沾染那些浊水和污泥。我是通过自己的体悟进入正道的,没有老师,也没有同伴。我已经降伏了大魔王,得到了清净无比的最高智慧,现在已悟道成佛,能够做天人的导师了。因此,我要到波罗奈国去,向那些沉溺在苦海中的众生宣讲佛法。”优波伽听后,欢喜赞叹,于是合掌恭敬,顶礼而退。
鹿野苑位于恒河和波罗奈河之间,那儿有一片繁茂的森林,环境十分幽静,非常适宜于修行。憍陈如等五人就在这片森林的苦行林中修习苦行。
释迦牟尼佛到达鹿野苑时,憍陈如等五人远远地看见了他。憍陈如等五人因此互相议论道,“这个瞿昙沙门,已抛弃苦行,回到世间,接受饮食的乐趣了,他不再有修道之心。现在他既然来到这里,我们不必站起来迎接他,也不要跟他作礼问候,不要问他有什么需要,也不要给他铺座位,如果他要坐下来,就随他的便,我们大家都不跟他说话,只当不曾看见他一般。”
释迦牟尼走进苦行林,这五人却不知不觉地各自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向释迦牟尼纷纷殷勤地礼拜奉迎。有的替他拿着衣钵,有的取水让他洗漱,有的替他洗去脚上的泥污,等等,他们将先前发下的誓愿都抛在九天云外,还像以前那样恭恭敬敬地用侍奉太子的礼节侍奉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对憍陈如说:“你们相约见到我时不起座,现在是为了什么违背了刚才发下的誓言的呢?”憍陈如等五人听到佛这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