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计是一个靠经验吃饭的行业。任何一个单位都不会放心把财务总监或者会计主管的位置交给一个刚刚从学校出来的毕业生。所以,研究生毕业后还是要眼光放长远,多积累经验,用十年的时间向CFO的位置奋斗。
借这个机会,祝每位考研的同学都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学校和方向!
作者Email:
我不再回避你的问题
—谈谈2000届法硕毕业以后的薪水
文/Horace
这篇文章有些是我以前不便于讲、不曾讲过的心里话,是为了一些曾经迷茫已经迷茫的人写的。
一、关于薪水
一直以来,法硕毕业以后的薪水问题就是大家关心的热点,有的担心考上以后工作了拿一点点钱没办法活下去,有的担心找的工作不好,影响以后的发展。我今天不再想回避这样的问题,于是就写个文章说明白吧。
首先薪水不像某些人想的那样低,担心薪水低是根本没有必要的。我们这届法硕是联考以来毕业的第一届,毕业以后找的工作多种多样,有做公务员的,有到公司做法务的,有去法院的,有当老师的,还有去律所的。
先说做公务员的。做公务员的薪水南北有比较大的差异。比如北京的远远比不上深圳广东的。我有一个去深圳地税的女同学刚进去的时候是7000元/月。很高吧?羡慕吧?不,说实话我不羡慕。因为我是北方人,我就喜欢在北京呆着。广东那边因为公务员工资各个机关都已经统一标准,相差不大。北京的公务员却有差别。部委的公务员没有下面北京市的公务员挣得多。我在北京地税的同学过年发了有8000多元的奖金。如果平均到12个月的话,他每个月的工资我估计在4000…5000元之间。想象一下机关里清闲的生活,再想象一下公司里每天加班到晚上八九点钟。两者的工资却相差不了多少。何况如果运气好的话地税局还有房子可以分。虽然从1998年开始不再实行过去的分房政策,但还是有分到的。北京商品房一般以4000元/平米起价,如果分到50平方米的一居室那么就等于变相得了20万。因为天天都在这里上班,部委的公务员薪水我很了解。说实话,过年的奖金就没有北京市的那么多,而且房子也没有。但是却有北京市公务员所没有的,比如接触的人不一样,见的世面也不一样,积累的社会关系不一样。
再说到公司做法务。这种机会不是很多,因为只有大型的公司才有自己的法务部。能够进去是很难得的一件事,可以学到不少东西。外资银行一般很少招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内资银行每年招一定的法律专业毕业生。外资银行的待遇向来是不错的,比如汇丰银行的最低月薪是8000元/月。不过不要看着眼馋,2000年汇丰只从中国大陆招了一个应届毕业生。内资银行的待遇也可以,一般最低薪水为3000元/月。比如北京市工商银行就很不错的。不过说实话,学法硕进银行的发展前景不是很好。保险公司待遇一般,没有银行的好,但是一样可以解决户口问题。不过保险公司对法务的需求不是很大。2000年外企招应届生不是很多,但还是有同学去了外企,比如安利(广东)。薪水我估计会在5000…6000元/月。2000年有个台资的企业想让我去,他们有一个自己的知识产权法务部,很吸引人。但最终还是未能去成,一来因为台资比较小气,给的钱比在北京做公务员的还要少,二来考虑是南方,我的朋友都在北京,所以最终没有去成。在北京的同学在外企没有找到工作,因为外企要的都是有3…5年工作经验的。
再说去法院的。在这里我只介绍一下北京法院的情况。朝阳法院和海淀法院是待遇最好的两个法院,薪水要高出5000元/月。不过想进去很难,除非你有很硬的关系。检察院的待遇没有法院那样好,跟一般的北京市机关一样。此外检察院一般接触的都是刑事案件,对以后的职业发展不是很有利。要知道在中国当刑事辩护律师是很需要勇气的一件事情,请大家谨慎选择。
当老师的没有上面几个挣的多,而且法硕毕业只能从事一般行政工作,想教书的话,学历有点低。不过我有个在国家行政学院工作的同学活得还是很滋润的。一个女孩子住很大的一间宿舍,每个月不少于3000元的稳定工资,有很爱她的男朋友。是不是也很值得羡慕呢?
去律所工作刚开始薪水可能是最低的。北京律所比上海和广东还可能好一些。一般的行情是:通过了司法考试,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做律助的话,工资2000元/月就到头了。当时很有名的一家律师事务所—岳成律师事务所,竟然想出800元/月招硕士生,还不解决户口。所以应届毕业生去律所干要好好掂量一下。不过也有薪水不错的,君合所就曾给新员工4000元/月的薪水。
二、价值观及其他
既然谈到钱了,那就要说金钱观。我觉得人要有个理性的态度看待金钱:金钱只是追求幸福生活的一种手段,不是目的,只是工具。人一辈子不能为金钱所累,快乐才是根本。薪水对于刚毕业的学生也许很重要,因为很多东西是你渴望得到的。不过希望眼光放长远一点。4000元和9000元的月薪相比,只差半个万嘛。多了那半个万,买房买车还是差很多。25岁到30岁最重要的不是薪水的多少,而是获得薪水能力的提高。怎样增强自己的不可或缺性才是最该关注的问题。到30岁的时候应该让老板觉得离开你他的企业就无法正常运作下去了,那你30岁之前就赢得了真正的成功。我想,那时候你的薪水就可以上5位数了。
最后,考上法硕前后都应该踏实思考。考不考法硕很迷茫,考上了还迷茫,临近毕业更迷茫了。
“有人说法硕是复合型人材,那我就考考试一试。”—要知道,复合型人才不是读出来的。
“今天听别人说MBA挣钱比法硕多,那我还考这个该死的法硕做什么啊。”—脑子清醒一下,刚本科毕业连自己都不了解自己的你,怎么去读那个最终目的在于驾御别人的MBA啊?
“毕业了,发现3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该找工作了。怎么办?”—人生的十字路口就在你的面前,你有责任为自己选择某一条道路。
考不考法硕这个问题其实不会有答案,因为每个人的情形都不一样,照搬别人的成功路线是注定要吃亏的。这个社会变化这么快,什么都不能保证你的将来。不过这里有一个标准,可以保证你考上不后悔。真正问问自己喜欢法律?选定了这条路是否能坚定地走下去?假如明天你就可以去美国读一个你毫无兴趣的专业,你是否会放弃考法硕?真的,人这一辈子要为现实的东西放弃很多理想和兴趣,但你是否会觉得放弃了理想和兴趣,人生过得就如同嚼蜡?如果是,那你还是学你感兴趣的专业吧。
考上了迷茫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本科不是学法律的,对法律了解不深,有很多基本的东西要去学。希望考上的朋友不要想太多,多看书是惟一的办法。
毕业了找工作确实要有心理准备。这几年学法律的越来越多,自考的、本科扩招的、还有双学位的、法学的、法硕的。很简单,物以稀为贵,什么东西多了都会不值钱。但是真正喜欢法律的朋友请不要担心这些事情。因为这些人中一部分学成后是要转行的,自考和本科由于学历太低,在北京找个好工作很难,双学位的很大一部分还是做一些跟本科专业相同的工作。法学硕士这几年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有时候还不如法硕找的工作好。学法硕的一定要发挥自己本科专业的优势—学金融的就进银行,学工的去企业或者机关,学英语的进外企,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做2至3年以后再考虑是否做律师就很稳妥了。而且从那以后发展就会顺得多,在银行做了几年后可以去做金融证券方面的业务,学工的去做知识产权,学英语的做涉外。自己有一技之长后再图更大的发展。
说了这么多,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不要盯着眼前的利益,不要妄自菲薄,更不要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作者Email:
书山有路,路往何方
文/大冬瓜
一、开头
记得一晚,一不得志的朋友酩酊之后问道:“想发财吗?”
“想!”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了这个庸俗又诱人的问题。
“想发财有五条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做官五读书!”他打完了酒嗝,很连贯地说,“你知道自己的命吗?觉得自己有运气吗?风水如何?”
大致他知道我不是做官的那块料,终于没把第四问提出。
是的,我不知道自己的命,也从没什么好运气,更不懂玄术,风水之说自不可得,也没打算要青云直上,于是只有“华山一条路”……
二、两种人
我一直看不起两种人:一种是“死读书”,一种是“读死书”。
在我看来,死读书的人资质较为愚钝,把书读死了,莫说举一反三、融汇贯通,连读懂都不易。这样的人大致受客观条件所限—所谓的智商。
“读死书”者则大多智商较高,并不愚钝,而且能把书读得烂熟。若在书中随便抽一章一段一题去考考他们,十有八九是难不倒的。一般估计,这样的人是应试教育的骄子,老师的宠儿。然则却爱死抱书本,一到了现实生活、实际工作,高材生们就开始没落,没了考试就没了方向。
所以,书要读,却不可读死,更不可死读。
三、执卷的小乌龟
说完上两节,我不由地一阵悲凉—6岁从书,18年来就算没在书海中遨游过,也总算在小塘小湖泊甚至娃娃池里呛过两口水,也总算学会了两招狗爬式、蛙泳什么的。然而如今的境况却更像是一只在水里呆腻了的小乌龟,爬上了沙滩,缩起头来,却又总爱不安分地探探脑袋,四处张望。总觉得前路是那么广袤,目标是那么遥远,而自己却是那么钝!小乌龟觉察到自己的渺小,却又支撑不住烈日炙烤,大地干旱,现实生活让他只好潜回水底,继续环游“未来水世界”。
多少个夜晚以来,我就是这样来回自责着:放着好好的书不念,却一味空想。每每潜回水底,虽感受着那份执卷的欣然,却又抹不去一丝无奈。
书是什么?也许是个良伴吧,可我却觉得它是个活生生的器物,既是器物,但又那么的活生生。
四、活生生的器物
人们总说无法静下心来读书,可却又不知,如果书读下来了,心就静了。
坦率地说,我是一个急功近利的人。可每当稍微静下心读点书了,往往就能减少几分浮躁,几分功利的幻想。
前些日子,潜下心来读了些专业书籍,诸如《编译原理》、《形式语义》,每每看到大师们精妙的推理,超人的构想,严密的逻辑,我便大有拍案之意。有一次,突然想通了一个从前挠破了头也没弄明白的问题,一脚踢破了足下的暖水瓶。“咣”的一声!两位室友着实受了不少惊吓,而我那久未有做学问而又浮起来的心,总算安稳了不少。
枕边也常放着那么几本书,诸如《中国通史》、《古文观止》、《三国志》。隔壁宿舍一家伙曾经笑我,这不外是附庸风雅,增加一些谈资罢了。我陪着傻笑了几下,他又怎知当我在外面遭受了挫折、心烦意乱之时,正是这几本书为我疗伤,止住了流淌在心中的泪水。
五、亚70年代的人—生于1977年至1983年
大抵我们这代人是活生生被夹着的了,前有文化大革命、“读书无用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