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洞中的这些果蝠并不是最大的狐蝠,但是数万只翅展一米的大蝙蝠非洲沙漠也养不起它们!非洲的卡拉哈拉沙漠即使是在雨季也最多有一些消耗小野果,如沙枣之类的,体积小、水量少,巨大的果蝠对其不屑一顾,拿这么多的果蝠吃什么呢?外边这片冒牌的热带雨林也无法供养它们啊,张凡虎皱眉沉思。
“啪!”张凡虎在看到这些蝙蝠飞过两秒,用右手的户撒刀一刀劈破了火把顶端,确定不会对他们造成伤害后把自己的火把从黑黄檀木把上取下扔到二十米远的地上,因为那儿发出的声音最大。
破碎的火把头部的动物油脂加大了熔化量,更大的火光照亮了四人未见到的黑暗处。
“嗤嗤!”火光照亮的地方出现的一幕让四人都很震惊:据火把一米的地方一只巨大的蝎子迅速后退,那泛着乌光的长达两米的甲克、大螯、长腿表明了它的身份——海蝎子!
火把稍远的地方还影影绰绰有它的同类,在火光的刺激下快速后退,有的退回了河中,有的消失在巨大的石缝、石洞中,有的就在据火光约十米的地方与张凡虎等四人对峙。
耳边蝙蝠蝠飞翔的扑拉声逐渐减小,四人都看着前面,没空在意头上、身边的蝙蝠群。
海蝎子应该不是吃素,对这张凡虎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把握,那最后的一线希望是留给无奇不有的大自然的。
当洞中回归寂静的时候,智力三人都看着神色严肃的张凡虎,现在可是个关键时刻,是前进还是后退可就得看他的决定了,智力等人相当于把自己的命完全交给了他。
火焰在继续燃烧,对峙还在继续。但是突然出现的一幕打破了这种局面,让四人再次一惊。
只见浑浊的河水中突然爬出来一只半米长的巨大扁形虫,它一边爬动一边用那修长的触须向着四周扫动,这就像是蚂蚁在探路,当一只触须触碰到身边那只与张凡虎等人对峙的海蝎子时,海蝎子三十几厘米长的大螯一下钳住了这只送上门来的猎物,然后尾部的长尾不顾它的奋力挣扎钉入了它的嘴。
这只外表咋一看如蝎子的赫然就是三叶虫!可以说张凡虎是第一个看见活着的三叶虫的人,当然,那数块在一九六八年夏季在美国发现有现代鞋印的三叶虫化石一直是张凡虎心中的阴影。
后面的数只海蝎子围了上来,这只“守株待兔”的海蝎子抓住美餐窜进了河水中,与它相近的两只也紧随其后,显然是不轻易罢休。其余的海蝎子骚动了一下,然后慢慢各自行动,有的守在河边,有的直接冲进了河水,还有的向着张凡虎等人爬过来。
张凡虎看着刚才爬上来一只大型三叶虫的河边,看着那密密麻麻的的细脚印再次感到了一种不可思议。三叶虫虽然种类多,生活习性也有很大的不同:大多适应于浅海底栖爬行或以半游泳生活;一些在远洋中游泳或远洋中漂浮生活;有的三叶虫钻入泥沙生活;有的在松软或淤泥海底爬行生活。
虽然有这么多种三叶虫,但是无一例外的它们都是完全的水生动物,就像鱼一样不可能爬上岸来。海蝎子本就能上岸短暂生存,所以现在出现在张凡虎面前的水陆两栖海蝎子虽然让他吃惊,但一想也是符合进化的,但这三叶虫进化的巨大跨度之大却让张凡虎难以置信。
在泥地中生存的三叶虫类型头部结构坚硬似扁铲,便于挖掘。尾小具尖末刺,用以在泥沙中推进;那些在海底沙地上爬行捕食的三叶虫肋刺和尾刺均很发达,使身体不易陷入泥中;营漂浮生活的三叶虫身体长满纤细的长刺。
但是刚才出现的那只三叶虫简直就是进化的完美体形,把不同的功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它那坚硬的壳即使是两米长的大海蝎子的巨螯也没能在第一时间夹破,只是像一个扁形的金属罐被夹凹进去并没有收到致命创伤。但它毕竟是遇上了天敌,海蝎子丰富的捕食经验和另一只大螯和毒蝎尾的运用,这只三叶虫也难逃一死。
除了外壳坚硬外,外壳的构造也极为有趣,头部是尖铲形,不仅善于挖掘,而且可作为重要的攻击武器;蝎尾扁平但是很粗大,划水、潜行推进、攻击都极为合适;那十几对短腿爬行虽然不太快,但是在水中运用却极为有用。张凡虎看着有些扁平的小腿,甚至推测出它很有可能用来搅动水流是自身在水中灵活游动。
那只两米多长的海蝎子是所有外出的蝎子最大的,它向着张凡虎四人爬来,四人都做好了一拼准备,海蝎子虽然强大,攻击、防护力量都极强,并且有不明强度但是量绝对多的毒液,他们都不敢小觑,但也丝毫不惧,它那相对于四人来说很慢的攻击速度是他们巨大的优势。
当这只海蝎子距张凡虎等人只有数米时,那些地面上一掌来高的细缝中却传来了沙沙的声音,然后一只只三叶虫从中爬出,径直爬向那些乌黑腥臭的黑色小颗粒——果蝠粪。
蝙蝠粪便可用作一种中药叫夜明砂,用于清热止咳,疟疾,淋病,对眼疾也有一定的疗效,而且年代越久药用价值越高。数千年传承发扬的中药就是这么神奇,三叶虫却把它当成了食物,这在昆虫中也是很常见的。
一场捕食与被捕食就在四人眼前发生了,三叶虫数量极多,水中、石缝中、干结的蝙蝠粪、泥土中都不断爬出来。它们的生物钟似乎是受蝙蝠的活动影响,当蝙蝠飞出去后就是它们的出动时间,把它们作为食物的海蝎子当然也是这时候出来。
火把在慢慢燃烧,四人靠在石壁上看着,感到生命的神奇。
第四十八掌:智月被驱之因(第二更)
后面几乎没有张凡虎他们的事了,最先的敌人只是成了海蝎子的客人或者路人、参观者。
海蝎子虽然强悍,像一辆辆小型坦克,但三叶虫也不是吃素的,虽然它们主要食物是让人难以忍受的蝙蝠粪,但张凡虎从它们的生理构造推测出它们绝对是杂食性动物,植物、微生物甚至大型动物的肉它们也可能会当成美餐。它们那同样坚韧的硬壳并不是供观赏的,防御力也很强,像微型的装甲车,被逼急了居然敢数只团结一起与海蝎子做正面对抗。。
三叶虫的数量是海蝎子的数十倍,密密麻麻的的三叶虫在火光能照见的地方觅食、逃命、搏斗甚至求爱,这种生活对它们显然极其寻常了。但是张凡虎四人的出现对它们还是造成了一定影响,最起码它们和几乎所有的生物一样讨厌恐惧火,纷纷远离熊熊燃烧的火把。
另外,张凡虎四人或许是让海蝎子感到好奇,又或者是另一种肉味吸引了它们,有两只被火光向四人逼过来的海蝎子未成年,只有一米五左右,不成熟的心理和三叶虫的难对付让它们对四人产生了某种期待。但殊不知就连三叶虫也敢反抗它们这种未成年的猎手,更何况是张凡虎、智力等四人!
“砰!”张凡虎的弩箭飞射了出去,直射入三叶虫相对柔软而且致命的头前部,铁质箭头的珍贵弩箭直接把一米五长数十千克重的海蝎子钉在了地上。
他并不是害怕海蝎子,如果是单独一只海蝎子他直接就能上去活捉,但是如果让两只海蝎子靠近他们然后搏斗绝对会进一步引起众多海蝎子的注意,很有可能会激起它们“同仇敌忾”之心。如果被上百只轻型坦克一样的海蝎子围攻,即使四人再厉害也得狼狈逃跑。
在张凡虎出手的一刹那鳄鱼尾的弩箭也射出去了,智力慢了他半拍只得迅速收回自己的弩,要知道弩箭可是很珍贵的,尤其是铁质弩箭,“族宝”之称的铁箭只有神树族最早的二十余个猎手有,而且每人只有三支。
海蝎子果然是一种凶性动物,尽管受了致命伤害,但那巨大的双螯却向张凡虎等人挥舞着,钉入蝙蝠粪、泥土、岩石中的弩箭也被挤压得逐渐倾斜,即使蓝色的鲜血和见到空气变为白色的体液不断涌出也不顾。当发觉大螯对四人无法产生威胁时,它们又与坚硬的弩箭对上了,坚硬的黑黄檀箭杆也被夹得发出钢铁相撞的声音。
下一刻,让张凡虎等人震撼的一幕出现了,数只里两只垂死海蝎子较近的同类放弃了追逐三叶虫,径直冲向了那血腥之地。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海蝎子不会急救,没那个心也没那个实力,受伤垂死的同类现在已经沦为了食物。
场面逐渐混乱了,数只海蝎子双螯、巨尾齐动,在用巨螯抵挡同类的垂死放抗时,那数只毒尾毫不留情地刺入了同类血肉模糊的头顶,扩大着伤口的同时注入大量的毒液。
巨螯在有空的时候还钳向了同类的头、腿脚等部位,一小块沾满鲜血的甲壳被送入嘴中后,海蝎子被激发出了更强烈的凶性,更加狂烈地攻击受伤的同类,完全是一副争抢食物的架势。这使原本就奄奄一息的受伤同类加快了了死亡速度,挣扎、反抗幅度都渐渐减小。
周围的海蝎子逐渐变多,似乎同类的鲜血对它们的刺激度远远高于三叶虫。场面一片混乱,数十只海蝎子全都在争抢同类的尸体。争斗,有争就有斗,随着两只海蝎子为一块碎肉大打出手,另外的海蝎子也加入了战局。
三叶虫群居然也没有趁此逃离,而是爬向刚才同类殒命之处,那儿还有同类的鲜血、碎肉。
三叶虫居然也是凶性动物!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三叶虫并不是很惧怕天地海蝎子,因为那儿不仅有可能得到同类成为自己的食物,而且有可能吃到自己的天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三叶虫也不例外,性格像个鸟!
一小时后,场面逐渐安静下来,张凡虎走过去捡起了两支弩箭。弩箭很干净,上面海蝎子的鲜血、脑浆已经被后来打扫战场的三叶虫舔舐得一干二净。就为了两支弩箭上的一点鲜血、碎肉,就有六只三叶虫为此丧命,成了别人成长的牺牲者。
又过了一小时,到处游荡的海蝎子、三叶虫逐渐返回了各自的洞穴,有的回到了河中的岩洞、岩缝中。四人慢慢爬下岩石,他们已经在上面观战两小时了,就在张凡虎看到那两只海蝎子受伤众多的同类奔过来之后,张凡虎就与智力等人回到了那个小平台。
张凡虎取出一支新火把,将黑黄檀把接上去,与鳄鱼尾、树枝一起在智力那儿把火把点燃。四支熊熊燃烧的火把再次出现,他们将再次踏上前进之路。
在四只火把的光亮下,数十米范围内都是一片寂静,随着四人的不断前进,时而也有一两只海蝎子和三叶虫在光亮中游荡,但是吃饱喝足的它们对这些外来者失去了兴趣,甚至海蝎子对眼前的三叶虫也失去了兴趣。
这个内洞太大了,张凡虎已经灭掉了自己的火把,把望远镜调到了夜视仪模式,但却无法看全。这并不是说洞的深度超过了十公里,而是洞里的地形太复杂了,凹凸不平,有的钟乳石和壁上、洞顶上掉落下来的石头高达十余米,洞中十几二十米高的丘陵比比皆是,所以无法看全整个洞。
山洞宽度至少有两百米,高度变换多,有的掉落了巨石的洞顶距地面在百米以上,有一处甚至达到了两百米!其余地方平均在七八十米,最低矮处也在五十米以上。洞的长度不清楚,但据观察到的来推测最少也在千米以上。
现代发现最大的洞是位于越南丛林深处的韩松洞,二零零九年才被英国探洞者首次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