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刀锋1941》
作者:任雪凝
作品相关
历史!是以鲜血书写!怎能忘记!转载
卢沟桥事变
在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事变爆发。null3z中文时值日本近卫文麿内阁。日本中国驻屯军借口一个兵士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要求。日本军阀遂开枪开炮猛轰北平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亦有说,根据“辛丑条约”驻扎的日本军阀在宛平附近演习时遭到国民革命军的枪击,而向中国守军进攻。打响全面抗战第一枪的是第二十九军吉星文团。
7月16日、17日,中华民国最高统帅蒋介石在庐山先后发表《对于芦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谈话,表示:“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救国家生存。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地无分南北,年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至此表明了对日本军阀挑衅的退让底线。7月28日、30日,日本军阀相继占领北平、天津,第二十九军退守保定一线。平津一带的大学纷纷迁移。7月31日,蒋介石发表《告全体将士书》:“……和平既然绝望,只有抗战到底”,宣告战争已经全面爆发。
正面战场的展开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定下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大方针,为了吸引日本把侵略重点放到日军难以施展的山川河流众多的东南,利用山川河流众多的地形抵消日军装备训练优势,尽量消灭日军有生力量,避免在利于日军装备训练优势发挥的地势平坦的华北平原与日军作战,扩大战场,分散敌军兵力,为中国争取部分战争主动权,蒋中正决定在上海发动战争。中国国民革命军扮作保安队进入上海市区。日军则以保卫租界为名,占领租界外的地区。8月13日,冲突爆发。
遭日军轰炸的上海南火车站日军在1937年8月派出上海派遣军(三个月后增加到50万人),开始向上海进攻;中华民国则共派出中央军精锐和大批内地省份部队(但由于蒋介石与这些部队的司令关系恶劣,所以装备极差。而参加者包括川军、滇军、桂军、粤军、湘军等)合计70万人,与日军血战三个月之久,粉碎其“三月亡华”之战略,此即为淞沪会战。指挥凇沪会战的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先是冯玉祥,后蒋中正亲自兼任。11月20日,中国国民革命军在伤亡25万人之后,被迫撤退,上海自此沦陷;由于下达撤退命令过于仓促,后方国防工事交接发生失误,加上中国抗战初期的军队训练素质极低,引致撤退演变为溃败。同一天,中华民国政府立即宣布将首都和所有政府机构由南京迁往陪都重庆,而军事作战中心则是先迁往武汉直到武汉会战后再迁往陪都重庆。虽然第二次淞沪会战中国方面在战术上是失败的,但是在战略上却成功的将日军吸引于中国东南,使日军主力陷入山川河流众多的地形,消耗甚大,导致日军无实力占领全部中国。上海国民革命军的持久抵抗,掩护了党政机关、学校和大批工商企业转移内地,为抗战保留了元气。
1937年的南京,日军暴行在上海遭到约4万伤亡的日本军队,在同年12月13日侵占南京。为了摧残中国民众抗日士气日军持续了数月的杀戮;预计南京遇难人数达30万。
同年9月,日本为夺取山西丰富的煤炭资源,派出10余万陆军展开进攻。国民政府因应组织展开了太原会战,由于当时中国**的总部位于不远的延安。根据9月的国共合作协议,**奉命派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15师协助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进行防御。
1937年底,南京陷落之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节节抵抗。但是因为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临阵脱逃,致使黄河防线失守,山东大部失陷,交通要点仅剩鲁南的滕县、台儿庄。于是,1938年1月14日,蒋介石将其枪毙。
1938年2月,日军华北方面军企图南下和华中派遣军会合。中国国民革命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地区与日军激战,史称徐州会战。3月,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令川军王铭章所部防守滕县,因无援兵,滕县失守,王铭章师长自杀殉国。李宗仁队以西北军孙连仲第二十六路军在徐州以北的台儿庄与日军反复争夺,以西北军张自忠部五十九军和庞炳勋军团掩护台儿庄的右翼临沂战场,以中央军汤恩伯军团卷击台儿庄日军侧背,最终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以毙伤日军一万多人的战果成为中华民国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日军精锐第10师团遭到毁灭性打击,精锐第5师团遭到重创。但是南北两线日军源源不断增兵,这次胜利没有扭转徐州战场的局势。
黄河花园口决堤5月19日日军占领徐州,6月6日占领河南省会开封。6月9日,蒋中正命令在花园口炸开黄河南岸大坝,史称黄河花园口决堤。此举虽然暂时阻挡了日军南下,但是也造成了黄河下游的大规模水灾,造成上百万民众直接死亡或间接因饥荒而死,造成不知情的当地民众对国民党的不满。战后蒋中正调拨了大量资金修复黄河大堤,史称“黄河归故”,即恢复故道。参与会战的国民革命军分路撤退,粉碎了日军的合围企图,至此,徐州会战结束。会战后,有一部分**留在鲁南苏北敌后战场,后蒋中正下令组建苏鲁战区,以东北军于学忠为战区司令。null3z中文这部分**坚持到1943年,被日伪军压迫,与**军队摩擦也告失利,被迫退出鲁南苏北。华北日军除以主力进攻山东津浦线方向外,还以一部向河北平汉线追击,宋哲元率部节节抵抗,最后退至黄河以北的豫北地区。
1938年8月至10月地武汉会战是中日战争中规模最大地会战。参战日军达30多万人。中**队达110万人。战争中日本损失8万人。因病减员8万人。由此丧失了战略进攻地能力。国民革命军大部脱离战场。安全撤退。一部留在大别山区敌后坚持游击。主要是桂系军队。武汉会战中。中**队最大地胜利是兵团司令薛岳指挥地万家岭大捷。日军第106师团遭到毁灭性打击。阵亡4000人。10月21日。在大亚湾登陆地日军占领广州。第七战区司令余汉谋部退至粤北地区。10月25日。湖北重镇武汉三镇相继陷落。中国国民政府地作战中心迁往重庆继续抵抗。
日军在占领武汉和南方地广州后。战线拉长。无力作进一步大规模地战略进攻。转入休整。在会战期间。以卢作孚为首地民族企业家运送了大批军队及作战物资到前线。并将武汉地区地大批工业装备和人员转移到四川。在敌机狂轰滥炸下地川江航线为抗战胜利立下了殊勋。此外。苏联航空志愿队参加了保卫武汉地空战。武汉会战迫使日军大本营不得不重新调整对华战略。改为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地战略。以求尽快结束所谓地“中国事变”。政治诱降地主要对手是国民党总裁汪精卫(但到了1940年日本发现汪精卫政府在中国国内影响力甚小。且无法左右抗日力量最强地黄埔系军队。于是将蒋介石选定为诱降对手。但终未成功)。在历时4个多月地武汉会战中。中**队伤亡40万人。中**民以巨大地牺牲迎来了战争地战略相持阶段。
编辑本段中日相持(1938年10月—1941年12月)
日本政策地转变与分而治之地策略
「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主席德王和日本占领军鉴于绵延上千公里地战线与所剩无几地战略资源和后方地不安定因素。日本知道它没有能力管理所有占领了地中国国土。所以在这段时间中日本支持中国人成立傀儡政权。先后于1935年11月25日。殷汝耕在通州成立了“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两年后;于1937年12月14日。王克敏在北平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隔年。于1938年3月28日。梁鸿志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并与日本订立条约。发行钞票。后来日本又在占领区设立了亲日地汪精卫地“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德王地“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等傀儡政权分化中国地士气与国际影响力。同时日本地作战方针一改再改。由最早地“三月亡华”。转变为1938年11月第二次近卫声明地“东亚新秩序应由中日共同主导”、“共同防共”、“经济提携”等。并声称只要答应和解。就从华中、华南撤军。华北在名义上属于中国。日本仅用少量地资源即能引诱中国农工阶层加入皇协军地队伍。创造出大量地伪军。在经济上也诱惑资本受损地中国资产阶级。向他们开放日军占领区地实业投资。面对这些因素。中国国民政府中开始不断出现“中日和解”地声音。同年底。第三次近卫声明发表。除了更为温和地语气外。将建立“大东亚新秩序”地部分义务分担给中国。透过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地调停。藉以从侧面诱导国民政府和谈。并承诺和谈成功后废除在华不平等条约。归还租界。
日本态度地转变引起了包括欧美国家与中国地注意。其中欧美研判三次近卫声明地目标由中国转向苏联。这样地行动将有助于各国地利益。与慕尼黑协定类似。希望将日本地战火燃烧到苏联地土地上。因而欧美各国开始向国民政府派遣游说团进行劝说。希望蒋介石在各方利益没有太大损失地情况下。与日本达成停战协议。
受此影响,主张与日本媾和的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到达越南。他在1938年12月29日发表“艳电”响应近卫声明,提出与日本“恢复和平”。作为当时中国的第二号人物,汪精卫在战争最为紧张之时的这番言论,被视作公开的叛国投降,中国抗战的士气受到巨大打击。1939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召开临时紧急会议,永远开除汪精卫党籍并撤销其一切职务。之后发生“河内刺汪案”,蒋介石派出特务企图暗杀而不果。3月,汪精卫在军统策划的刺杀事件中生还,这使得他彻底投向日本,并于5月在上海与日方开展秘密谈判,年底秘密签订《日华新关系调整要纲》。1940年,汪精卫在日本的保护下来到南京,以“还都”的名义于3月30日成立“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同时日本发动了扫荡重庆外围的随枣会战和枣宜会战,希望国民政府能尽速投降。在这场危及战时陪都重庆的战役中,国民革命军第33集团军司令张自忠将军殉国。
敌后战场的发展
1940年夏,蒙古族展开了自发的抗日斗争进入相持阶段之后,日军由于军事进展过于迅速,兵力和后勤补给均不敷使用,只能保证对主要城市和军事据点,以及主要交通线的占领。
1939年9月,纳粹德**队向波兰不宣而战,引发法国、英国向德国宣战,标志着绥靖政策的破产,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欧美列国放弃了将法西斯国家力量引向苏联的企图,一反早先要求中日和谈的态度,支持中国国民政府进行抗战。但德**队进展超乎人们预料,连当时的欧洲强国法国在1940年6月22日迅速宣布投降,德国迅速组织力量对英国展开袭击。世界各地的战况均有利于法西斯。这一时期中国也出现了广泛的悲观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国共两党展开了不同形式的宣传,鼓舞抗战士气。其中三次长沙会战对日军造成重大打击;1941年薛岳指挥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歼灭日军5万多人。这一度改变了当时中国国内的抗战士气。